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386289725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摘要 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 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 环境的因素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我将通过分析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来论述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关键词 环境要素,人体健康,化学元素,污染物人是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的,人在环境中生存,人的健康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与人体健康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的各种要素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力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影响 着人的体格健康;而人的体格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

2、 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 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一、 环境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生物因素。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 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 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有对人类健康不利的一面。但,由于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环境中生物因素危害健康的规律已有所 了解,并有了丰富的预防和控制经验,

3、因而生物因素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性已有下 降。(二)化学因素。 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天然的无机化学物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以及动植物体内、微 生物内的化学组分。天然存在的无机化学物质是构成机体的主要物质,有些元素在生物体 内含量很少,但不可缺少,称为微量元素很多化学元素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机体无 害,过量或低剂量长时期接触时会产生有害作用。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金属和类金属等无机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烧过程 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或废弃物; 食品添加剂及以粉尘形态出现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化学物质在创造人类高度文明的同时, 也给人类健康带来

4、不可低估的损害。1、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 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 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 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 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 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 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

5、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 人体的有害元素。 例如, 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 具有造血、 组成血红蛋白、 传递电子和氧, 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 病和肝硬化。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从古至今,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 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过去的环境。因此,人体中 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过去的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 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2、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

6、物质越多, “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 96000 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 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滴滴涕”的发明者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 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 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 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 1000 万倍以上。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 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

7、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研究表明,工业的废水、 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 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 期长达 10 30 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 生各种病变。这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3、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 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 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

8、用时间长,因为 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污 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 同。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 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 从而改变其毒性, 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 人体的肝、 肾、 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 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

9、 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 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 1605 在体内氧化为 1600,其毒性 更大。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 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 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 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 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

10、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 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值时,才会发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 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 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 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 重视。三)物理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环境中接触到很多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

11、 动、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 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通过一定强度和(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 体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统功能产生危害。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 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愈来愈多, 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予足够的重视。四)社会 心理因素。人类健康和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也必然 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因素一般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它影响 人们的收入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等,社会因素还 包括人们的年龄、性别

12、、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 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方面乃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产生变化的因素。 心理因素着重于个体和内在情绪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态度和观念。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动常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躯体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与社会环境密 切相关,因而常称为社会 -心理因素。心理紧张本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强 度过大、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继而引致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甚至导 致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的发生,严重者还可能造成各种精神性疾病。因此,应该着重强 调个体心理状态须尽快地去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个体和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调整为

13、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使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不致使人长时间地停留在心理失衡和 (或) 神经活动功能失调,以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 总结人类在环境中成长,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 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 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而人类的主观思维和实际行动改变着环境,只有充分认知到环境与人体 健康的关系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才能在环境中生存。参考文献:1石碧清 ,赵育闾 ,振华.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M.2006 年 8月2吕姿之 .环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M.2005 年 1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