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txt43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44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课堂经典诗歌精编 一、生平经历 一个农家子弟,如何挽救即将覆灭的王朝;一个文弱书生,怎样训练出彪悍的军队?皇帝宝座离他近在咫尺,生死之间他究竟会如何袂择?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一个儒家文化坚定的守望者他就是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风光无限而又备受争议的人物 1、初入仕途 曾国藩的父亲一连16次都没有考中秀才,因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让曾国藩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几乎倾其所有在白玉堂旁建起了曾家自己的私塾在当时那个封闭的山村,这种举动十分罕见但是小曾国藩并不领情,他不愿意枯燥地念书,而是热衷于跟着祖父做农活这让祖父十分着急,就编造了一个梦来教育曾国藩说自己梦里得了一个砚池,百思不解,后来蒋字街长寿庵有个老道给他圆梦,解释说“玄武有紫砚祖孙二人就沿着涓水河北上,就寻到了溪口。
在溪水中找到一块奇石,就把它琢成了一块砚台 领悟到家人的期望后,曾国藩开始发奋读书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涤生,含义是洗涤过去、获得新生,并从此立志要闯出一番名堂潜心学问的曾国藩终于在28岁那年中了进士,考场上的一篇文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睐,被钦定为一等第二名 当曾国藩要进京城做官的消息传回老家时,全家感到巨大的喜悦,对于几代没有做过官的曾家人来说,这是无尚的光荣曾国藩对自己的前途做了各种设计,一条辉煌灿烂的仕途似乎已经展现在他的面前但他没有想到,每天做的只是些抄写的工作,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施展才华更无从谈起但曾国藩终究没有意志消沉;他不但利用这些时间遍览群书、精进学问、还凭着过人的见识结交了很多文人学者并拜唐鉴、倭仁两位理学大家为师,正是这段时间的刻苦磨励而让他受益终身 很快,这个不知名的小翰林成了内阁学士之后,在中央的6个部门中,曾国藩担任了5个部门的副职: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曾国藩创造了清朝官场上的奇迹十年之内7次升迁正当他春风得意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断了他对仕途的设计,他的母亲去世了 2、如日中天 曾国藩回到荷叶镇默默地为母亲守孝,在家里似乎能够让他得到一丝慰藉,那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宁静时光。
但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早已经失去了安宁,这一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的农民起义已经呼啸而来,势不可挡地进入了湖南并夺取了省城长沙,清政府所倚仗的绿营军队一败涂地正当清王朝束手无策的时候,曾国藩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果然,咸丰皇帝下旨,让守孝仅半年的曾国藩在湖南办起了团练跟随他的有一大批湖南籍的精英,包括彭玉掘、胡林翼、罗泽市、左宗棠他们很快就控制了长江沿线,让太平军感到极大的压力,也从此被清王朝视为救星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湘军 事实上,在威风凛凛的帅字旗下,曾国藩并没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更多的是狼狈不堪1854年,曾国藩更是在长沙郊区一个叫靖港的码头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就是全军覆没 但曾国藩并不甘心失败,他倾注了更多心血希望赢得转机然而官场上的各种矛盾时时牵制着他,他感到自己像是戴着镣铐,举步维艰当时,湘军正在江西与太平军激战,战局刚有一丝曙光,曾国藩又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甚至不顾左宗棠对自己临阵脱逃的指责,他依然坚守孝道,义无反顾地回家了 这也让曾国藩终于明白,处处碰壁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刚烈不屈的性格。
于是他开始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尝试着与人周旋、试着以退为进,果然,在后来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转机不断地出现 3、晚年没落 1858年,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47岁的曾国藩第二次戴孝出山了,经过6年的苦战,最终率领湘军攻克了金陵,这件事至少带来了3个结果第一,宣告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结束,为清朝平定了天下,其次,迎来了短暂的“同治中兴”,第三,清朝的军权也第一次从满族人转到汉族人手中 这时的曾国藩,名声与威望都达到了巅峰,除了几十万的湘军外,身边的幕僚达到上千人 但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惊出了一身的冷汗这天中午,很多跟随他出生人死的将领一起暗示要拥立他当皇帝,这个举动让他顿时胆战心惊究竟是继续做万人景仰的中兴名臣,还是冒着成为乱臣贼子的风险君临天下,这个一直格守儒家道德的老人思考了几天几夜 其实最初同治皇帝做过承诺,谁能解除太平天国对清朝的威胁,谁能够打下南京谁就封王但是曾国藩功高盖主又重兵在握,同治皇帝并不信任他,借口汉人不封王只封了他“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但是深入骨髓的儒家礼教让他最后还是拒绝了皇帝宝座的诱惑,选择了继续为人臣的道路。
于是他自剪羽翼,调散了湘军,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静下心来给家人写了很多书信,从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略微窥探到他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后来,这些家书被不停地整理与出版,成为影响中国长达百年之久的《曾国藩家书》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曾国藩试图吸纳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他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之后又多次上奏朝廷,派中国幼童去美国留学,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把洋务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曾国藩没有选择自己做皇帝,而且更加不知疲倦地为清王朝奔忙着他办的最后一件差事就是处理天津教案已是直隶总督的他明知这桩涉外事件非常棘手,但依然义无反顾地上路了然而,在各种压力下他做出了不利于中国民众的决定结果让国内一片哗然,心中不服的老百姓把卖国贼的骂名留给了他一代名臣落得寂寞而凄凉的晚景不到两年后,曾国藩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1872年3月,这位近代中国最显赫也最有争议的人在南京去世了 二、曾国藩思想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三、轶事点滴 1、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2、曾国藩读书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