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代九边详解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50KB
约5页
文档ID:384547787
明代九边详解_第1页
1/5

明代九边详解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明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亦称九镇边:边墙、长城明万里长城东起丹东的鸭绿江,西止祁连山下的嘉峪关,绵延万余里分九个区域管辖,每“边”为一“镇”,被称为九边重镇初设于明成祖时期,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明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品级、无定员其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各镇都驻有重兵万历中期,各边仅主兵就有六十万左右;还有为数甚多的客兵如蓟州镇,隆庆时,主兵原额为三万人,万历初连客兵在内达十六万五千余人各边为进行备战与士兵给养所需的军饷,初多仰给于屯田,正统后,逐渐由京师太仓供应。

各边额数,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间,每年约四十三万两;嘉靖(1522〜1566)时的最高额,每年为二百七十余万两;万历(1573〜1620)时,每年则达三百八十余万两,相当于明朝每年田赋收入的总数,成为明朝财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九边之设,使明朝北部边塞形成一条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广袤万里、烽堠相望、卫所互联的北方防线对加强北部边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朝为此加饷加税,尤其在明中叶以后,使人民负担沉重;而各级军官的残酷盘剥,又使饷银短绌,军士往往因生活无着而发动兵变九边建置次序为甘肃建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宁夏建于建文四年八月,宣府建于永乐元年,大同建于永乐十二年,辽东永乐十三年已建镇,延绥建于天顺二年,固原建于成化四年,蓟镇建于成化十二年,山西镇建于弘治十九年每镇的建立、分别管辖的长城范围、总兵驻地及官兵人数如下:1.甘肃镇总兵驻张掖管辖的长城东起兰县(今兰州),西至嘉峪关祁连山下,全长八百公里,全镇官兵名额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一人甘肃“以一线之路,孤悬西北二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正处蒙古、吐鲁番及南方少数民族交通之要地,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右腋,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而吐蕃在明初也与明朝处于敌对态势故明太祖朱元璋称甘肃为西北重地,屡遣将领征讨附近蒙古势力如以蓝玉率兵征讨尤其是宋晟屡次兵征西番、哈密、罕东,并且封肃王于此不仅如此,以其孤悬西北,需将专制,乃先后设西安行都卫、陕西行都司于此洪武二十四年,令都督刘真创立甘肃城池,最后以宋晟多次征讨甘肃附近地区蒙古势力,威极西域,令其为总兵官,节制诸卫兵马,长期镇守于此两年后,又以曹国公李景隆佩平虏将军印往甘肃镇守建文时,继承洪武之制,令宋晟镇守于此,明成祖即位,宋晟来朝,仍令还镇镇守仁宗即位,令宋晟子宋琥佩征蛮前将军印镇守甘肃永乐十一年,甘肃总兵官不再节制陕西都司卫所官军,仅仅节制陕西行都司卫所官军景泰年间,改征蛮前将军为平羌将军2.宁夏镇宁夏镇总兵驻地在甘肃宁夏县(今银川市)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至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2000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七万一千六百九十三人贺兰山环其西北,黄河在其东南,阻山带河,四塞之地洪武五年,始经略宁夏洪武九年置宁夏诸卫朱元璋封庆王于此犄角榆林,屏蔽固原3.宣府镇总兵驻宣化,管辖的长城东起居庸关,西至西洋河(今山西大同东北),全长五百一十余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人。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开平,开平为元之上都,常遇春攻占开平,即建开平卫开平不仅地处明初北部防线之最前沿,而且由于地位特殊,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明初诸多军事行动,皆以此为据点如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北伐,驻师开平但对第二层防线的宣府也十分重视,洪武二十七年,令刘真、李彬筑宣府至永乐时期,由于明成祖意图迁都于北京,地处腹里的宣府,地位便显然重要起来宣府离京不足四百里,为锁钥所寄,实为北京之门户永乐元年,以旧将郑亨充总兵官,镇守宣府,于是宣府正式建镇4.大同镇总兵驻山西大同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山西偏关东北),全长三百三十五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战马5万匹先后修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大同地势平漫,地处山西北部,西则平虏、威远,中则右卫、水口等处,皆称要害,盖虏南犯朔应诸城必窥之路也不仅为蒙古入侵山西必由之路,且因地势关系,常多大势进攻明初蒙古进攻大同,而明朝对大同之经略也在在记载明初攻占大同之后,便令汪兴祖镇守洪武四年,即置大同卫都指挥使司,以耿忠为都指挥使,为首置之都卫成祖亦十分重视此地,永乐元年三月,即令江阴侯吴高镇守大同。

至永乐十二年令都督朱荣充总兵官镇守大同,节制山西都司、行都司备御军马大同正式建镇,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成为首都的北大门5.辽东镇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管辖的长城东起辽东附近的鸭绿江边西南至山海关,全长九百七十余公里,全镇官兵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名辽东“三面濒夷,一面阻海,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亦形胜之区也与甘肃一样,辽东亦孤悬东北,环列诸夷,从右侧牵制着蒙古的左翼,为明朝北部边防之左腋由于地处偏远,明朝较迟攻占此地洪武四年,元阳行省平章刘益归降仅置辽东卫当年刘益即被部下所杀,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此兵变,认为辽东新附,人心未安,非大为之防,无以保固疆土,并考虑到以元臣纳哈出等拥众未附,与北元汗廷遥相呼应,便设定辽都卫,令其总辖辽东各卫,赋予其更大的权力设置都卫始于此,可见辽东地位之特殊,亦可见辽东从开始,便相对其他地区,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力,以应对辽东复杂的形式和来自纳哈出的威胁,从而镇戍特点更为明显,近于大将镇守制度和其后的总兵镇戍制度由于辽东独当一面,地理特殊,故明太祖十分重视此地待西部逐渐攻占之后,明太祖开始加强辽东的经营,不但在洪武十八年,授郭英靖海将军,镇守辽东,又进征虏右副将军,仍镇辽东。

而且在洪武二十一年,遣冯胜等率大军征讨纳哈出纳哈出降,辽东始平定遣都督杨文往辽东操练军马、提调屯田洪武三十一年,又遣耿炳文镇守辽东建文时期,朝廷为平灭燕王叛乱,令耿炳文佩大将军印,自辽东征讨燕王,建文元年十一月,又令杨文镇守辽东并且赏赐辽东兵,以为拉拢辽东之地位,更显重要故而明成祖即位之后,对辽东愈为重视建文四年七月,明成祖初即位,即命左都督府左都督刘贞镇守辽东,其都司属卫军马悉听节制虽未名以总兵官,而其职权却为总兵之权明成祖似乎对刘贞颇不放心,次年正月,即以亲信孟善镇守辽东永乐十三年时,都督刘江已为辽东总兵官6.延绥镇(榆林镇)总兵驻地曾在绥德,后移至榆林堡(今陕西榆林)管辖的长城东起黄甫川(今陕西府谷),西至黄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约八百八十五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八万零一百九十六名明初,设绥德卫,屯兵数万守之拨绥德卫守御千户所刘宠屯治榆林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延安地控西北,与蒙古接境,命中山侯汤和等人赴延安防边但相对来讲,延安、绥德在永乐以前地位并不重要,原因在于尚有东胜为之藩屏永乐初年,以蒙古远遁,移东胜于延绥,延安、绥德遂为要冲但延安在宣德以前,蒙古进攻较少,故而延安等卫官军多调至陕西他处防守,或者番上京师。

宣德后,蒙古逐渐经由延安、绥德等地进攻陕西尤其宣德末年,被瓦剌打败的鞑靼开始迁入河套,正统年间鄂尔多斯迁入,标志河套成为蒙古的永久根据地,成为攻打明朝北边的桥头堡,因为,蒙古卒进入河套地区是明蒙关系的关节点,河套本是北边的巨大缺口,使蒙古不断对北边发动攻击,“套寇”之患成为明代中叶边防的重中之重其中进攻的一条路径即是延安、绥德鉴于此,宣德七年,宣宗以西北边防最切要,令延安、庆阳等处官兵自宁夏回原卫戍守宣德十年,发还包括如绥德、延安、庆阳在内之陕西边卫番上官军并且在在宣德九年,陛绥德卫指挥使王永为陕西都指挥佥事,仍于延安、绥德巡督守备,提升了延安、绥德的军事地位正统元年,以蒙古进攻延安、绥德,令大同、宣府总兵官指挥战事,相机行事并且加强延安、绥德装备,给马二千匹但军事建置仍然滞后于当地的防御形势正统中,鉴于当地之形势,设置镇守官但延绥地处腹里,镇守官权限亦较小而天顺年间,孛来、毛里孩、阿罗出、孛罗忽等相继入寇鉴于此,白圭鉴于延绥广阔,而守军俱从陕西南阳、潼关调来,请于榆林立卫,并设总兵天顺二年,孛来寇延绥,令延绥守将都督佥事张钦佩征虏副将军印,总延绥、庆阳诸路兵同年,命杨信佩总兵官印,镇守延绥,延绥于是立镇。

成化年间,蒙古多次进攻榆林,榆林成陕西要害之地,于是在成化九年,将延绥镇迁至榆林榆林建镇7.固原镇(陕西镇)总兵驻宁夏固原县管辖的长城东起靖边,与榆林镇长城相接,西至皋兰与甘肃镇相接,全长约五百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多时达十二万六千九百一十九人关中之地,俯瞰中国,明初,明蒙在陕西展开多次大规模战争,是明元间的真正较量其后,虽然蒙古被驱逐出陕西,但仍不断发生战争故而,明初,陕西是明蒙争夺的焦点地区故而,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在洪武四年,即封次子于此,而且洪武七年建立陕西都司,令兵部尚书赞理陕西军务,并且以大将镇守陕西,如洪武十五年,长兴侯耿炳文、延安侯唐胜宗巡视陕西城池,督军屯田,训练士卒洪武二十五年,长兴侯耿炳文为总兵官,备陕西、甘肃明成祖对陕西也十分重视建文四年八月,为征虏前将军,总兵镇陕西、宁夏,节制甘肃、河南、山西诸兵永乐十一年,甘肃总兵官不再节制陕西都司卫所官军,仅仅节制陕西行都司卫所官军陕西都司职权增大,两年后,即永乐十三年,以旧人武职大臣出镇,其中丰城侯李彬即往陕西而此时陕西之地位,已与诸镇相侔永乐十三年)敕陕西、甘肃、宁夏、大同、辽东诸守将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各都司,中都留守司、徐、宿、淮、{丕耳}、淮安、扬州、武平、归德、睢阳、潼关诸卫,选所属步骑兵,遣能干指挥千百户,统领操练,俟赴北京阅视。

时甘肃、宁夏、大同、辽东皆已设总兵官,仅陕西未设,可见当时陕西之地位,已与四地相侔杨士奇也云陕西、甘肃、宁夏、大同、宣府、开平缘边去处至景泰年间,于谦云辽东、宣府、大同、陕西等边,及永平、山海、居庸、白羊、紫荆、倒马等关总兵镇守等项而刑部侍郎耿九畴后改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左都御史陈{金益}镇守陕西十余年可见,陕西之地位自永乐十三年,便基本同于镇之地位,但尚不为镇成化四年,以满四反叛,令宁远伯任寿充陕西总兵官平之陕西始设总兵官,即陕西称镇始于成化四年8.蓟镇总兵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全长八百八十余公里,全镇官兵人数十万七千八百一十三人明太祖建大宁,与辽东、宣府为外边,并封宁王于此,屯驻重兵,为北边重镇靖难”之役后,内徙大宁都司于保定,此地遂空但成祖欲迁都北京,不得不在其北边建立重镇以为藩屏永乐十八年,以各地镇守官缺,令武臣出任,其中都指挥叶高往蓟州,李昌往山海,徐甫往永平蓟州等处已设镇守官洪熙元年正月令大同、辽东、甘肃、宁夏、山海、永平、宣府、开平总兵官及备御镇守官防蒙古可见,山海、永平地位已与镇相侔至三月,便已出现山海、永平等处总兵官九月,又称山海等处总兵官。

宣德三年,以薛禄、陈瑛、朱晃镇守永平、山海,蓟州府境内为二镇宣德五年,又命都督佥事陈敬充总兵官,率领官军于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备御总兵官名称一直变换,可见,蓟镇尚未完全建立不仅如此,宣德十年,永平、山海总兵官陈敬请仿辽东、大同总兵官例,请给关防,以永平、山海非辽东、大同边境之比,不与从此事可看出,蓟州等处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