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本次疫情的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疫情处置工作, 根据卫生部和省有关文件与技术方案的要求,制定本方案一、调查处置目的1. 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2. 收集临床资料, 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毒力、所致疾病临床 类型及救治等;3. 阐明本次流行 / 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 预防控制措施;4. 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二、调查处置程序(一)核实诊断首先了解诊断是否明确, 是否可靠若诊断明确、可靠,则可明确疫情性质; 否则需要进行初步调查来核实, 与参与诊治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 了解就诊的病人 情况,收集病人的症状、 体征和实验室资料, 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 和采样检测,并询问其发病经过、诊治过程、有关的流行病学史、疾病传播 以及危险因子等问题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 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 应开展调查疫情 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监测系统报告、托幼机构和学校报 告、群众反映、媒体报道、 疫情通报等途径获知本辖区内出现下列手足口病疫情 情况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⑴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⑵住院病例。
⑶聚集性病例(学校与幼托机构一周内出现 2例及以上病例)⑷全县的首发病例2. 调查内容和方法⑴个案调查病人基本情况、 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 流行病学史(活动情况、 饮食饮水卫生情况、病前类似病人接触史等) 、密切接触者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 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特点, 了解手足 口病发病及疫源地环境情况, 病例发病前发病前 7 天内活动范围及暴露史与接触史: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在进行个案调查时应注意: 对调查表中虽然没有列入, 但有流行病学意义的 内容也应详细询问和描述, 尽可能收集一切对阐明流行有关的材料, 特别要注意 详细收集指征病例和特殊病例的资料调查结束后将流调报告和 《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各传一份至市中心传防所⑵聚集性病例调查① 背景资料通过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院相关资料, 了解疫情发生学校或托幼机构周 边近期有无手足口病发病, 学校或托幼机构等发病单位、 家庭人员情况、 年龄性 别、流动人口数、卫生设施、居住条件② 病例搜索采用查看门诊日志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 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手足口病 病例。
在搜索病例时可以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 尽量不漏掉病例 搜索病例 可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同时加强已有的监测系统,提高发现病例的能力③ 疫情分析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 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 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结果(三大常规、血清学、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 、治疗进展等情况 同时对病例三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④ 聚集发病原因调查根据疫点范围内病人发生的时间、 地点和人群分布特点, 把从现场获得的资 料加以对比,综合分析聚集发病的影响因素和初步假设, 制定针对性的调查方案, 开展聚集发病原因调查三)标本采集与检测1. 采样对象聚集性发病一般对 2-3 例病例进行诊断性采样;2.采样与检测要求⑴散发疫情、重症或死亡病例和住院病例采样原则上由 医疗机构负责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机构采集样本原则上送属地疾控机构后送 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⑵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样本, 由县疾控中心检验人员采样后送送市疾控中心 检测;(四)疫情控制1. 病人的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 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 杜绝院内感染; 对住院治疗的 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 强化洗消措施; 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密切 接触者,由乡镇、村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随访管理、 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 处理措施。
病人原则上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 热度及红疹消退, 以及所有 水疱消退 24 小时为止若病人为学生或幼托儿童,建议在结束隔离治疗后再 休息一周后返校2. 疫点消毒处理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疫情发生地由镇、 村及时组织开展 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 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 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 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 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3. 密切接触者的处置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人处在同一工作、 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 包括托幼 机构和学校的同班者、 教职工、家庭成员等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一周, 期间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和体征,要立即报告,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其中学校 或托幼机构的学生的医学观察由其班主任负责,所在辖区的防保人员定期核查;散 居婴幼儿医学观察由所在辖区的防保人员负责4. 聚集发病的处置学龄前儿童大部分对 EV71 缺乏免疫力,一有感染源出现容易造成流行,感染 EV71 的学龄前儿童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几率也相对更高。
因此,幼托机构若一周 内同一班级出现 2 例及以上病例, 则疫情波及班级应停课 1 周中小学发生聚集 性疫情后, 可综合当地疫情流行情况、 环境卫生情况、 防控的人力物力负担以及 相应的社会成本等决定是否停课及停课时间长短三、调查处置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处置的组织及领导;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 开展辖区内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 2 小时内开展现场流 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 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 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四、调查处置报告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疫情, 需要撰写现场调查处置工作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包括初步报告、 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 初步报告是第一次到现场调查 后的报告, 它应包括进行调查所用的方法, 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及下一步调 查建议等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疫情的进展, 还需要向上级汇报疫情的发展 趋势、疫情调查处理的进展、调查处理中的问题等,即进程报告调查结束后要及 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及时详细写出本次调查的总结报告内容包 括暴发流行的总体情况描述, 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 评价,找出问题,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向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出根本性的预防 控制建议。
危重和死亡病例也必须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 所有调查处置报告含个案调查表现场工作结束后 24 小时内上报市中心五、调查处置评估 在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 对疫情发展的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情控制后,对疫情处 置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质量、 病原学查明情况、 应急 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等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编号: 调查单位: (按照国家标准编码:省编码+市编码+县编码+病例序号)般情况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 年 月日(阴/阳历)职业工作单位(就读学校或托幼机构)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市 乡(镇、街办)村(居) 号家庭:二、发病及就诊情况1、发病日期年月日2、初诊日期年月日;初诊单位 (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初步诊断:3、住院治疗(是/否),如住院,贝I」:所住医院,入院日期年月日,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年月日,出院诊断,病程 天4、预后:痊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 ;后遗症(有, ;无)三、临床情况(一)临床症状 如有请打“V”1、发热(有, °C /无);2、皮疹(有,主要部位: / 无)4、呼吸系统:流涕□ 咳嗽 □咽痛 □其他:消化系统: 恶心□ 呕吐 □腹痛 □腹泻□ 其他: 神经系统:头痛口喷射状呕吐口精神异常口嗜睡口意识障碍口 昏迷口惊厥口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有 □无 □3 、口腔炎:口腔粘膜上出现红色溃疡型疱疹是 □ 否 □二)体征1、颈项强直:有 口无克氏症:有 □ 无□;□;巴氏症:有 □ 无 □布氏症:有 □ 无 □2、腱反射:正常 □亢进□减弱□;肌张力:正常 □亢进□减弱□(三) 辅助检查1、 血象:有,无。
有则: WBC ( X 104/L ) , N (% ) , L (% )2、 脑脊液:压力(Pa ),外观(正常/异常),细胞记数( 个),蛋白( )糖含量( )3、 X线检查结果:有□,表现为 ,无 口4、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酶 肌红蛋白酶 (四) 合并症及并发症合并症:有 □ , 无口;并发症:有 □ , 无□四、流行病学资料(一)患者接触史(填写病例发病 6天前与手足口病、病脑、病毒心肌炎的接触史)无口;有□:填写下表患者接触史病例姓名性别年龄与病例关系发病时间临床诊断接触时间(起止)住院是否备注备注:1、与病例关系,指本调查病例发病前与相关患者的关系包括(填写)家人、亲戚、同班、同校、同村或其它等关系2、临床诊断填写:手足口病、病脑、病毒心肌炎、肺水肿等患者密接与患者~发炳发炳接触时间住院临床诊断的密姓名关系是否时间(起止)是否切接触者德情况性别年龄备注: 1、接触患者的密切人员与患者关系,填写家人、亲戚、同班、同校、同村或其它等(二)病例密切接触者,患者发病前 7天以来,接触的人群情况关系2、临床诊断填写:手足口病、病脑、病毒心肌炎、肺水肿等三) 发病6天前是否到过手足口病流行地 (是,时间 ,地点 / 否/不详)。
四) 发病前6天前饮食(水)史:1、 外出就餐:有 口,时间 ,地点 ;无口;不详口;2、 饮用生水或使用不洁水源清洗入口食物、洗碗、漱口等:水源类型 ,地点 ,频率,一直 □,经常□,偶尔 □,无□,不详 口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