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第_周星期_ 共5课时第_节 2009年_月_日课题: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课型: 新课【教学目标】1、 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孕育它们的自然圈层;2、 图文结合,简述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3、 通过地图分析,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3、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师教、导过程设计学生学、思过程设计【讲授过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灾害孕育在地球的不同 圈层中,而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 灾害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而气象 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那么什么是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又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一、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1、概念: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从气流来看,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学生活动]:那么台风是怎样 形成的呢?台风造成的灾害多 出现在哪些地区?请大家首先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2、分类:(国际标准)分类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台风(或飓风)>12 级(>32.6 米/秒)强热带风暴10—11 级(24.5—32.6 米/秒)热带风暴8—9 级(17.2—24.4 米/秒)热带低压7级(<17.1米/秒)3、形成条件① 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 旋高温、高湿的空气;② 有下热下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 结致雨4、结构及其天气(P7图1.10)台风眼:无风、少云和干暖;旋涡风雨区:最强烈的降水,并伴随大风;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无降水[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图 P11说明:(1)台风在世界范围的 分布情况;(2)台风的主要源地 和主要影响区域据此可分析台 风造成的损失巨大的原因是什 么?[学生活动]:请同学对照课本P7 图1. 9和图1. 10(相当于热带 气旋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图)互相 对比,可找出对应的区域,分析 为什么台风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 天气状况?为什么天气预报中说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 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5、 发生季节:全年,以7-11月最为频繁6、 源地: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 以西北太平洋最多。
7、 分布:①南北半球大洋西北部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 ②主要影响区域:太平洋的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 家,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大西洋的加勒比海 和美国东部海岸;③西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发生频率最高8、 灾害特征:狂风、暴雨,产生风暴潮教师教、导过程设计9、移动路径判断(图1.11):受大气环流运动方向的影响 如西北太平洋台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向西北方向移动北半球向西北、南半球向西南)[引申]: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 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二)干旱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 水的一种现象1. 干旱和和旱灾干旱概念:旱灾成因:两个条件,一是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 少(干旱);二是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 要,甚至危及人和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2. 旱灾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3. 旱灾的分布: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热带草原地 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最最严重。
而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区发生频率较低——在气候湿润、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干旱更容易酿成 旱灾[学习方法]判断旱灾的标准:致灾因子一一干旱;受灾体一一人、畜、农作物三)寒潮1. 寒潮概念:2. 寒潮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 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3. 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冷空气与受影响地区温度之差越大 强度越大4. 寒潮的影响: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5. 我国寒潮的定义:学生学、思过程设计[学生讨论]:那么干旱和和旱 灾是不是一回事呢?[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 但是夏秋季连续一个月不降 水就形成严重的旱灾,而非洲 的埃塞俄比亚连续一个月不 降水却不成灾?6. 寒潮的危害: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 物而言,秋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 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 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 牲畜受冻死亡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教师教、导过程设计(四)其他气象灾害1、 冻害:(霜冻害、冻害、积雪、冻雨、结冰等5种)气温从0°C以上骤降到0°C以下, 或冬季或早春一段时间低于多年平均值,造成植物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交通和电讯中断。
2、 冷害:0C以上,但低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环境温度,作物生长期延迟或损害 江南春季烂秧天气,称为“倒春寒”;秋季两广和闽南的低温冷害,称为“寒露风”这种灾害 不易被人们觉察,素有“哑巴灾”之称3、 雾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1—10千米时称为轻雾影响交通,雾中 的一些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农作物缺乏光照,影响生长和病害,小麦抽穗时遇上三天以上的 大雾易引起赤霉病4、 雹灾:春末夏初或夏末初秋的过渡季节对流发展旺盛,积雨云中的冰块降落来势猛, 强度大,常伴有狂风暴雨,农作物受损害,人畜和地面设施受损害多发在中纬度内陆地区, 山区多于平原,每日12—18点是最易活动时间5、 雪灾:降雪多、积雪厚或雪层维持的时间长引起阻塞交通、危害通讯、输电设施,牧 区牲畜死亡、牧民生病、断炊,草原区称为“白灾”6、 风灾:均风力6级,瞬时风力8级以上为大风,有时会造成人员伤亡、失踪,主要破 坏房屋、车辆、船舶、树木、农作物及通信、电力设施等7、 雷电:发生在积雨云中的雷击、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现象,常与狂风暴雨相伴影响 人畜、森林火灾,毁建筑物、输电线路、电气机车,飞机等飞行安全,干扰无线电通讯等。
第二课时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地震说明: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1、 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2、 构造地震示意图1、13构造地震示意,了解以下基本概念: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图中为辐射线,人们会左右摇晃;横波:速度慢,图中为以震源为中心的同 心圆,人们会上下颠簸)3、 震级与烈度(1)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2)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思考|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 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4、 类型分类:⑴按震级划分类型震级标准与人类的关系微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难以感觉出来弱震震级在3—4.5级的地震有感地震中强震震级在4.5 — 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破坏性地震⑵按震源深度划分(右表)按深度划分震源深度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⑶按成因分:构造地震(多且大,占90%以上)、火山地震(占7%)、塌陷地震(少且小)⑷按震中距分:类型远震近震地方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100-1000 千米100千米内5、 造成的影响阅读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地震烈度的划分,了解地震造成的影响。
6、 地震灾害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降御难度大7、 地震带: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呈带状分布⑴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全长2万多千米,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 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⑵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交界处及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和全 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地壳活动的产物,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 带云集,呈带状分布二)滑坡和泥石流1、 滑坡:(1)概念、成因:⑵发生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⑶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⑷影响强度的因素:滑坡体位置(高)、体积(大),强度(高)⑸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学习方法]滑坡灾害多发区的原因分析:自然原因:⑴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⑵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⑶植 被条件:差人为原因:⑴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⑵堆放大量碎屑物质;⑶破坏植被。
2、 泥石流⑴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⑵特征一一突发性特征:表现为一是突然爆发的液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 二是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⑶发生条件:①地形陡峻;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⑷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 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学习方法] 如何判断泥石流多发的地区⑴地形一一陡峻的山地,沟深坡陡;⑵物质一一松散:一是风化、侵蚀作用,二是地震造 成的破碎,三是人类排放的废渣;⑶大量水流一一短时间内;⑷植被一一差[背景知识]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①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开挖;②弃土、弃渣的堆放;③乱砍滥伐,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加 重水土流失[思考P13]1、 震级是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能;而烈 度是反映地面实际受影响的程度,它与震级大小、地质构造、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等有关,所以一次地 震有多个烈度2、 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 蓄水排水、堆填加载、乱砍滥伐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 了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I阅读IP13[归纳比较]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分方法相同点不同点① 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 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 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④ 破坏力极强①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 是松散物,体积小②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3、 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 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 类活动强度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