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一、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2、固体的分类(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3、熔化【重点】(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3)熔化规律: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分析:AB:固态(吸热升温)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
② 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 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 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② 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③ 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6)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4、凝固【重点】(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5)凝固放热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一,汽化是指物质的状态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1)汽化有两种方式:一是蒸发;二是沸腾 (2)从现象来看,液态是看得见的,而气态是看不见的 (3)汽化进行过程伴随吸热,总体上任何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汽化现象 1、蒸发的特点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现象有三个方面显著的特点: (1)从发生的条件看,蒸发不受温度限制,所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只要是敞开的,便会蒸发,蒸发无条件可言 (2)从发生的部位看,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平缓的汽化现象 (3)从液体自身的温度情况看,液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所以温度降低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液体蒸发致冷 液体蒸发要吸收热量,所以液体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这是因为:液体蒸发从液体中吸热,造成液体温度下降,与周围物体有温度差,液体就从周围物体吸热,所以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这就是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4、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它具有以下特点: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气压下,沸点不同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 100℃;低于标准大气压,沸点低于100℃;在高于标准大气压下,沸点高于100℃课本中沸点表是几种常见液体的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2)沸腾的条件: ①液体温度达到当时大气压下的沸点; ②液体要继续吸热(被不断加热) 5、蒸发与沸腾的异同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