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涪陵解说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37985591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魅力涪陵解说词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魅力涪陵解说词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魅力涪陵解说词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魅力涪陵解说词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魅力涪陵解说词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魅力涪陵解说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魅力涪陵解说词(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涪陵涪陵,这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巴国故都一路走 来,走过秦时明月,走过汉唐雄风,走过明清夜雨,迎来太平盛世。涪陵, 这座因三峡工程而重放异彩的移民新郡,砂石谱九曲,长堤锁两江,十里 熠带生辉,渝道不再难,妙景千章焕发,江山更多娇。奔腾东去的万里长江和滚滚南来的千里乌江孕育了古老而年轻的涪 陵。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 多年前 为巴国故都,自秦代以来一直是州、县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臵涪陵地 (专)区,隶属四川省管辖。1995年 11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涪陵市。 1997 年12月中央批准涪陵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并撤销涪陵市设立市级 涪陵区。全区

2、幅员面积2946 平方公里,辖桥南管委会、李渡私营经济示 范区和 5 个街道、39个乡镇,总人口111万;地形地貌以低山浅丘为主, 区内最低海拔 138 米,最高 1980米,相对高差 1842米,立体气候明显, 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区位优势突出,水陆交通发达,投资环 境优越。涪陵是著名的 “中国榨菜之乡”;被誉为“水下碑林”的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白鹤梁,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水文站,记载了长 江 1200 多年的水文资料和历代文人墨客丰富多彩的诗画题刻;巴人故里 小田溪是我国第一套编钟出土处;北岩寺点易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理 学先祖程颐、朱熹长期在此隐居修行,点注易经古老的

3、巴文化、深邃 的易理文化和丰富的榨菜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就了巴国故里的悠 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古老的涪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巴国故都、“榨菜 之乡”的美名早已使涪陵驰名中外,誉满全球;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 “50 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重庆新兴工业基地”的重新定位却又让年 轻的涪陵雄姿英发,魅力四射。挟巴国故都雄风,拥“榨菜之乡”美名, 占乌江门户地利,乘三峡移民良机,涪陵早已成为库区一方生机勃发的热 土。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吴 官正、曾培炎、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曾先后多次莅临涪陵视察。涪陵是千里乌江第一城,地处重庆中部,三峡库区腹地,处于长江

4、经济带、乌江干流经济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是重庆连接渝东 南 20 余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具有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渝 涪高速公路距重庆主城100 公里,距江北机场90公里,渝怀铁路、国道 319线和规划中的重庆至湖北利川的渝利铁路、南涪铁路及重庆至安康沿 江高速公路均穿越涪陵境内。依托长江可实现铁、公、水联运,直通海外。“十五”期间,涪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 绕“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目标,加压奋进,开拓创新, 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十五”期末,涪陵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 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容量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

5、 达32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 方米,城镇化率达到49%。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45 亿元,渝 怀铁路建成通车,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农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全面建成“两小时交通”,通车里程达到353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0公里/百平 方公里,“七路三环一港一铁”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经济发展跃上 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44亿元,工业总产值145.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 值 126.45 亿元,农业总产值 24.6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5.1 亿元,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

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11.4 : 51.2 : 37.4。涪陵是“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 70 万人口 现代化大城市。涪陵将积极分担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部分功能,充分 发挥主城带动库区的传承和扩能作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区域 比较优势,促进区域性中心早日形成。到 2010 年,围绕“两区五片”布 局,建成44 平方公里、50 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重庆主城特大城市的大卫 星城市;构建“九射三环三铁一港”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设施齐全、 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集聚与辐射作用明显的重庆交通副枢纽;地区生产 总值达到228亿元,人均GDP达到20000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7、250 300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4000 元和13800 元。 2020 年建成重庆新兴工业基 地、重庆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重庆交通副枢纽、重庆中部区域性商贸物 流中心和教育文化医疗服务中心。涪陵是开放的涪陵,涪陵是奋进的涪陵。“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 苦创业、不甘人后”是涪陵人民的精神体现和共同追求。涪陵的明天一定 会更加美好!涪陵八景涪陵人一谈起家乡的名胜古迹,少有不谈八景的。这八景按涪陵现存 最早的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涪州志记载排列的顺序是:荔圃春风, 桂楼秋月;铁柜樵歌,鉴湖渔笛;群猪夜吼,白鹤时鸣;松屏列翠

8、,黔水 澄清。若按民国十七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古迹记载排列的顺序是: 黔水澄清,松屏列翠;桂楼秋月,荔圃春风;铁柜樵歌,鉴湖渔笛;群猪 夜吼,白鹤时鸣。其排列的相同点都是把八景分为四组。不同的是,前一 种排列是按各景所处地理位臵而从西边数起,后一种是从东数起而已,若 将后一种排列中的一、三组换排为松屏列翠,黔水澄清;鉴湖渔笛,铁柜 樵歌,那么,涪陵八景就形成四组工稳的对仗了。中国之有八景,始于南宋大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经米芾作诗而宋 宁宗御书后,以八景组画和八景组诗的形式而名桑梓之风逐步风行于全 国。涪陵之有八景,有据可考者,始于明朝,而且已成定式,历清代均无 多大变动。现存最早而完整的涪陵八

9、景诗,是明朝嘉靖年间历任工、户、 吏三部尚书的州人夏邦谟,即老幼咸知的夏天官所作。夏邦谟以前,有宋 代人马提干的涪陵十韵;“地居襟喉重,域依雉堞坚。东渐邻楚分,南 望带彝边。舟楫三川会,封疆五郡连。人烟繁峡内,风物冠江前。溪自吴 公党瀹,园内妃子传。许雄山共峻,马援坝相联。滩急群猪沸,崖高落马 悬。石鱼占岁稔,铁柜验晴天。地暖冬无雪,人贫岁不绵。岩标山谷字, 观塑尔朱仙”。十韵诗中已数列后来八景所包括的妃子园、群猪滩、石鱼 (刻白鹤梁)、铁柜山等四景,可以说,它是涪陵八景诗画的雏形。从雏 形到定式有个过程,这个过程虽无资料可寻,却是必然的。这不知经过多 少达官贵人名流贤士绞尽脑汁,拈须苦吟而成

10、。黔水澄清黔水即黔江,乌江的古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臵 黔中郡”,江流经秦中郡地区,故名黔江。广雅:“黔,黑也。”黔江意 即江水颜色墨绿,水墨绿即江清澈。民国十七年涪州志云:“凡水(乌 江)所经皆巉岩乱石,所会皆清流山泉,故常渊澄清可见毛发,春涨方兴, 与蜀江会于城北,一碧一红,合流数里尚判然如划”。如今看来,乌江的 澄清,除所汇皆来自千里青山中的清流山泉外,还与流经广大的石灰岩地 区分不开,因石灰质本有净水的作用。乌江的特点是绿,清代人余光诗云:“萦回冷浸碧无暇,图画天开景 最嘉,醉后船头洗鹦鹉,水晶宫里弄烟霞。”青山绿水是让人赏心悦目的, 加上有夹带泥沙而水质浑浊的蜀江(长江的旧称)的对

11、比,黔水澄清更显 得可爱。清人王正策诗云:“飞滩走峡势如倾,千里奔腾尚自清。水底光 涵星倒列,波间影掠树横生。风摇白浪尘缘净,月入虚舟镜面行。氾出大 江同赴海,源流清浊各分明。”因此,故为一景。松屏列翠城相对的北山坪山顶上,从前森林茂盛,高松排云,宛如 一道翠绿的天然屏风,这是一种秀丽雅致的自然美。此外还有一种典雅传 说的优美。据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载:“州产松屏石出山间,相传 尔朱先生种松于此,映山之石皆有松纹。”涪州志载:“州东二里有种 松山”。尔朱先生,即尔朱通微,道号归元子,北魏秀容部落人。相传, 通微因不满族兄尔朱荣叛乱篡权,专横朝政,遂弃家隐居,后遇普庵大士 得道,人呼尔朱真人。唐

12、禧懿年间,他来四川合州(今合川)卖丹,售价 十二万银一粒。有一天,合州太守上市见着要买,尔朱真人说:“太守钱“璨灿滨江魅力涪陵”解说词 多,非要百二十万不可!太守恨其反复,有意捉弄,令差人拿下,装进 竹笼,抛入嘉陵江中。竹笼顺江漂流,到涪州(今涪陵)城西长江中的大 石梁外,被白石渔人下网捞起,击磬救醒,遂留居乌江东岸的山上种松。 种松山上葱郁的松枝,在阳光的映照下,其影映入了对面北山坪的山石之 中,所以,北山坪就产绿色的松纹石。清人李天鹏有诗云:“块石如屏卧 水滨,松纹绕翠色常新。婆娑影动城头月,藏茂长饶浪底春。讵有丹青描 铁壁,频经霜雪助龙鳞。贞操信汝宜梅竹,移向书斋共作邻”。当然,松 纹石

13、绝不会这样形成,它本是亿万年前的蕨类植物在绿泥石中的遗迹,但 是这个优美的传说却反映了人们对品质高洁的志士的崇高赞美。人以景 秀,景以人名。桂楼秋月 康熙本涪州志古迹桂楼秋月载:“【州】学侧, 明伦堂后有楼高百尺,今圮毁”。按此,桂月楼一景实际上在今秋月门大 街与会同桥升学街的叉路口处,即今涪陵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地。早年这里 阁楼台榭,楼旁有一株古老的金桂。夏邦谟有诗云:“老桂婆娑白玉楼, 月华三五正中秋。天香有种清虚散,宝鉴何人玉斧修。金粟清芬横海宇, 仙娥装点处云头。岁中能有几宵好,吟到天明意未休。”月圆花馨,良宵 美景,自然是人们流连忘返之地。关于桂楼秋月,也有一段优美的传说。 据解放前居

14、涪陵今住兴隆乡四方村的80 多岁老人张子谦讲:明朝中兴, 涪陵人士倡建文峰楼于西门外老桂树旁。修建中某日,忽来一位霜须白发 衣衫褴褛的木匠,伫立工地,环视良久,便向工地掌墨师要求做工,言其 挣点盘费行路。掌墨师恐其手钝脚慢,初甚作难,后觉其可怜而勉强答应。 老木匠一旁独自撑马,头天 只刨出木枋一根,次日及第三日唯在木枋正“璨灿滨江魅力涪陵”解说词 中凿完一个圆孔,第四日自愿告辞,并对掌墨师道:“卧刨那根木枋,你 千万别丢,以后会有用。”七日将尽,文峰楼紧张装修,然楼榭东边天落 檐总安不好,不短即长。掌墨师作难之际,心中一动,忽想起老木匠临别 之言,即在废料中翻出那木枋。一量,不差毫分,安上,长

15、短合适。新楼 竣工,攒顶翼甍,雕梁画栋,玲珑剔透,流光溢彩。仲秋望月,明月东升, 海天碧澄,玉盘转轮,桂楼西壁之上,圆圆宝镜生辉,回楼四座,游人称 奇。时值金桂吐馨,香沁满楼;楼外明月,楼内明月,桂楼秋月因此而闻 名。荔圃风春 荔圃,指城西长江边上的荔枝园。民国十七年涪州志 载:“荔枝园,一名妃子园,在州西十里,唐天宝时,涪陵贡荔枝即产于 此”。据传在唐代,从今城内西门口至龟龙关十五里,长江南岸坡地上尽 荔枝林。至六、七月荔熟,朱实星垂鞭挂,罩眼欲燃,蔚为壮观。天宝时, 唐明皇为博取杨贵妃欢心,复令天下贡鲜荔枝入长安。涪州荔果甘滋,贵 妃尤爱,故责涪州刺史设荔枝驿,每岁上贡,以马载驰递,从垫江

16、、梁平、 汉中经子午谷 7 日夜至京,虽荔鲜如采,但人烦马渴毙于道者无数。“一 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之诗过华清宫即咏此事。以 后,各种方志如涪州图经、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 蜀中广记以及南宋园艺家蔡襄所著我国的第一部荔枝专著荔枝谱 均有较详记载。极盛一时的涪州荔枝,后来不知为何衰败下来,宋代诗人 宋翰在涪州一诗中发出了“荔枝妃子国,不复瞏时输”感慨,不过, 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荔枝园的最后一株古荔枝被伐以前,涪陵还是有荔枝存 在的。其后,便绝了根。所以,民国版涪州志中载:“涪人惩荔枝之害,芟荑不遗留。故清人董维祺诗云:“斯圃名何日,人传天宝中。惟余 芳草碧,不见荔枝红。南海香同烈,东川事已空。算甜虽有味,耐得几春 风”。直到清朝咸丰十年(1860 年),涪州牧姚兰坡倡建荔枝亭榭,旁树 荔枝以存古迹,但至清末已毁之不存。荔枝乃果中皇后,涪州荔果,其味 甘滋,实属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