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37962878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认知过程: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的个别差异认知方式:(认知风格)学生在知觉、思维、记忆就、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信息、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辐合型认知方式: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辐合思维特征,表现为收集信息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缩小答案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型认知方式认:个体在解决问

2、题的过程中,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概念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认知过程的能力,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人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有

3、系统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信号学习:学生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弥散性的反应。刺激-反应学习:学习使一定的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连锁学习: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言语联结学习:学习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形成言语连锁化辨别学习: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一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概念学习:学习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规则或原理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学习:学习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者原理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4、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过度学习:

5、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们以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刺激泛化: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扩大学习的范围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动机:引起和维持活动,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

6、碍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维持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水平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

7、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同化性迁移: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认知内驱力:要求理

8、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凭借自己的学业成就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辈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知识: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概

9、念之间的关系,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操作模仿: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熟练:习得的动作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

10、化和自动化。强化: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替代性强化:通过榜样来强化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自我强化:个体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技能:通过学习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活动形式,来自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活动的实践

11、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资源的策略,辅助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

12、要的作用。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将新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认知策略: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教学策略: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教学评价: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评价常模参照评价: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进行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配置性评价:(准备性评价)一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

14、观。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标准化成就测验:专家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对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问题:给定的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障碍,以及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信息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问题解决:个体通过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行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

15、及的学习情境。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纪律: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结构: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课堂常规(课堂行为准则)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自己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