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379149226 上传时间:2022-07-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章末优化提升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优化提升一、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对应训练1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最大

2、不同是()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是否限制了贵族特权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选B。两次变法最大的不同应体现在性质方面。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其中心措施是理财,并未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二、对改革的评价应坚持的原则和从中得到的启示1坚持的原则(1)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

3、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2从中得到的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4)改革要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应训练2我国的古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遭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被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解析:选C。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从价

4、值观方面考虑,应为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1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5、,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解析 (1)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这些银两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引发民变”“雍正帝决定改革”等信息概括。(2)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

6、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2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

7、本的史料价值。解析 (1)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如“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民间怨恨新法”等。(2)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既要看到话本的史料价值,又要注意其可信度。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

8、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来归

9、纳;从表面上看,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分歧在于政府要不要“理财”,但实质上体现的是要不要改变祖宗之法,据此回答第二小问;第三小问根据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较易判断。(2)第一小问主要结合王安石变法中富国之法的措施回答;第二小问从客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观(王安石个人才能)两方面分析。答案 (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初,实行的以均田制为基础上的租庸调制,“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

10、,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天下之人苦而无告,朝廷负担遽增”。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实现了“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本”的转变,“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据旧

11、唐书杨炎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实行两税法的意义。解析 (1)根据材料“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朝廷负担遽增”得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困难;根据材料“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得出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得出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2)根据“两税法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实现了以人丁为本到以资产为本的转变”得出实现了以人丁为标准征税到以土地资产为标准征税的转变;根据“赋不加敛而增入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12、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两税法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得出两税法是我国税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根据“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 (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困难;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矛盾激化;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2)意义:实现了以人丁为标准征税到以土地资产为标准征税的转变,是我国税制史上的重大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耶律隆绪,辽景宗长子。乾亨四年(982),

13、景宗死,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时年十二岁,母承天皇太后奉遗诏摄政,任室昉、韩德让及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和辑契丹贵族,任用汉人士大夫,积极整治弊蠹,改革法度。统和元年(983),首诏三京左右相及诸道节度使以下官吏,秉公执政,严禁非理征求,扰害于民。时枢密院请诏北府司徒颇德译南京所进律文。三年,以契丹诸役户贫乏,量加优免;六年,从乌古等部之请,把本非土产,而是靠贸易得来的贡品貂鼠皮、青鼠皮,改为只进牛马,以减轻属部的负担。八年,诏括民田,翌年通括户口,十二年均定税法。又以南京道新定税法太重而明令减少。此外,还创设义仓,豁免逋赋,安辑流亡;停止民输官俸,改由内帑支付,十三年,诏诸道民户,应

14、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诏诸道水灾饥民,质男女者,自来年正月起,日计佣钱十文,价满则尽遣还其家。史称统和之政,“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隆绪改革的措施及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耶律隆绪改革成功的原因。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和辑契丹贵族积极整治弊蠹,改革法度”得出整顿吏治、制定律法;根据材料“以契丹诸役户贫乏,量加优免”得出轻徭薄赋;根据材料“十二年均定税法”得出均定税法;根据材料“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得出废除奴隶制;根据材料“翌年通括户口”得出整顿户籍。第二小问影响,可从稳固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角度分析。(2)可从顺应时代

15、潮流、加强统治、民族融合以及皇太后的支持(材料“母承天皇太后奉遗诏摄政”)等角度分析。答案 (1)措施:整顿吏治,制定律法,均定税法,轻徭薄赋,废除奴隶制,整顿户籍。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使辽出现中兴;促进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2)原因:皇太后的支持;顺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潮流;适应了加强统治的需求;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