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73KB
约3页
文档ID:378985305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1页
1/3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水调歌头多景楼 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渺着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耀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③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10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古徐州:指镇江③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试分析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着危楼写景上的特色〔4分〕(2)往事忆孙刘中的孙刘指谁?作者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4分〕(3)词作借古抒怀,写了叔子襄阳遗恨这一古愁,则作者的今愁又有哪些?〔2分〕参考答案:〔1〕这几句由大到小〔或由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运用比喻、烘托的手法,〔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写出烟云缥缈之中似有假设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1分〕〔2〕孙刘指孙权和刘备〔1分〕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1分〕既是对英雄人物的追慕,〔1分〕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图强自振、横戈跃马的豪情。

〔1分〕〔3〕今愁一是山河破碎,二是自己壮志难酬〔2分〕阅读练习二:【注】①古徐州:指镇江东晋侨置徐州于此,称南徐州②貔〔p〕貅〔xǐu〕:传说中的两 种猛兽,借喻勇猛的军队③襄阳登览:西晋羊祜〔h〕镇守襄阳十余年,广储军粮,为晋灭吴做准备他时常登襄阳岘山,感叹历来贤士登此山者皆湮没无闻 这里借指自己受压抑,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情〔1〕本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请作具体分析答:上片他勾勒眼前江山,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江山 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铁戈跃马的豪情下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抑压不平的心情再借羊 祜劝勉方滋之事,希望自己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名于千载因此说本词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2〕试分析下片句谈笑洗尽古今愁中古今愁的含义和作用答:古今愁既指追忆历史人物,寄寓千古兴亡之慨;又有眼下自己又被逐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谋国中心,永无以自达于庙堂之上之愁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曰古今愁古今愁启下结上。

古愁启襄阳登临之意,今愁慨言当前赏析:公元1163年〔孝宗隆兴元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这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慨而写下此词赋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叹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部分,最后大特写点题这本来是描写景物常见的手法,陆游写来却更加具有特色他选择滚滚长江、莽莽群山入画,衬出烟云缥缈、似有假设无之产矗立着的一座高楼,摄山川之魄,为斯楼之骨,就使这危楼有了气象,有了精神姜夔?扬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同样步步推近,但情韵气象两者完全不同陆词起那么苍莽横空,气象森严;姜那么指点名胜,用笔沉着平缓当然,这是由于两位词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姜词一味低徊,纯乎黍离之悲,故发端纾缓;陆那么寄意恢复,于悲壮中蓄雄健之气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那么昂扬,承那么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

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照应烘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黄戈跃马豪情上片情景浑然一体,过拍处更是一派豪壮 然而,孙刘已杳,天地悠悠,登台浩歌,难免怆然泣下,故换头处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消沉接下去使君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当前俊彦登楼、宾主谈笑斥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今愁慨言当前当前可愁之事实在是太多了前一年张浚北伐,兵溃符离,宋廷从此不敢言兵,是事之可愁者一孝宗侈谈恢复,实那么输币乞和,腼颜事金日者虽尝诏以缟素出师,而玉帛之使未尝不蹑其后,是事之可愁者二眼下自己又被逐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谋国这忠,永无以自达于庙堂之上,是事之可愁者三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曰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事实上,山东、淮北来归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之民渡江归宋假设有数十万,可见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国事,也是可以解决的。

因此,虽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楼谈笑风生他的这种乐观情绪,洗尽了词兴心中的万千忧愁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最后一层,用西晋大将羊祜〔字点子〕镇守襄阳,登临兴悲故事,以古况今,前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抑压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阳遗恨即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意在这里略作一顿,然后以高唱转入歇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晋人,与古徐州之为晋代地望回环相接,收足全篇后来,张孝祥书而刻之于崖石,题记中有慨然太息之语;毛开次韵和歌,下片有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五字可以领会放翁有所期待、并未绝望的深心二十五年之后,另一位豪放词人陈亮也曾以?念奴娇》赋多景楼,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感叹万千之语陈亮此阕,较之陆词更为横肆痛快词人着眼,凝注大江,意者此江不应视为南北天限,当长驱北伐,收复中原与放翁之感叹抑郁者,意境大不相同陈亮平生之怀,一寄于词,惯以词写政治见解他这一阕?多景楼》,纯然议论战守,纵谈攻防,自六朝王谢到今之庙堂,特别是对那些倡言南此有定势,吴楚之脆弱缺乏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者,明指直斥,豪无顾忌,其精神可流传千古。

但作为文学作品讽诵玩味,终觉一泻无余,略输蕴藉风致,不如陆作之情景相生,万感横集,意境沉绵,三复不厌借用近人陈匪石?声执》中两句话说,陈之词气舒,故劲气直达,大开大阖;陆之词气敛,故潜气内转,百折千回陈如满弓劲放,陆那么引而不发陆较陈多积蓄,多意蕴,因此更显得沉着凝重,悲慨苍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