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二 沙海一苗树(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试题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78955118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二 沙海一苗树(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二 沙海一苗树(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二 沙海一苗树(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二 沙海一苗树(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二 沙海一苗树(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文精练二沙海一苗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沙海一苗树梁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

2、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阴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

3、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阴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

4、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了。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5、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

6、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月14日20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A.文章开篇点出绿色对沙漠的重要性,从沙漠的浩瀚无垠落笔,描写官井村生存环境的险恶,再呈现“一苗树”变成一片绿洲的过程,结尾照应开头,点题。B.作者擅长使用数字,收效奇佳:“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揭示柳树的成长过程;由“一苗”到“万苗”“万亩”“万头”,揭示官井村三十年的巨变。C.文章叙事以第一人称“我”贯穿全文,所见所感真实可信;46段又穿插运用第三人称“他”,借村主任、老人二儿子之口叙说治沙情况,自然得体。D.文章写世界第九大沙漠,从一苗树变为辽阔的绿色原野,村民由活不下去,变为人均收入两万元,意在表现只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就能成功的哲理。答案D解析“意在表现只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就

8、能成功的哲理”错,本文不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即文章的主题是由库布其大沙漠里的人们通过辛勤奋斗改变恶劣环境的壮举,赞叹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2.几十年的时间,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并不是高林树一个人的功劳,文章为什么要重点写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答案(1)种树治沙,最早是从他开始的。(2)他植树、种草劲头足,成效大,绿化致富,对绿化沙漠有带动作用。(3)详写他一个典型人物,可以点代面,使文章有详有略,节省了笔墨。3.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简要分析。答:答案(1)拟人。“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9、”,形象地表现出小树苗在沙漠中艰难生长的情态。(2)比喻。“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极力写出沙漠被改造后的美景。(3)夸张。“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写出玉米地的浓密特点。(4)排比。“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突出了三十年后官井村的巨大变化。(写出三处即可)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2段用苏东坡笔下的院子和想象中风沙过后官井村的院子相比较,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B.文中连续运用“万亩”“万头”“万元”等数量词,突出官井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当

10、地村民的自豪之情。C.村民在治沙过程中留下一些沙丘,是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表现,体现了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D.高林树和村民们是改善环境、劳动致富的典范,他们用持续不断的辛勤努力,谱写了奋斗创造幸福的时代篇章。答案C解析“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不正确。2.赏析文章第2段两处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答案运用连锁式比喻突出沙漠之浩瀚和官井村之渺小,彰显以高林树为代表的村民们治沙精神之难能可贵和治沙功绩之辉煌卓越。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3.阅读全文,概括以高林树为代表的达拉特旗人取得这样巨大治沙成就的深刻原因。答:答案(1)不向环境屈服,力求改天换地的勇气;(2)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3)群策群力、持之以恒的精神;(4)生态平衡、多样发展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