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实验演示实验三流谱流线显示实验(一)(一)实验目的要求演示机翼绕流,圆柱绕流和管渠过流的定常流动,运用电化学法显示 流场,使同学们对这些基本流动有一个直观了解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 I-3-1 所示图 I-3-1 流谱流线显示仪1.显示盘;2.机翼;3.孔道;4.圆柱;5.孔板;6.闸板; 7.文丘里管;8.突扩和突缩;9.侧板;10.泵开关;11.对比度调解 开关;12.电源开关;13.电极电压测点;14.流速调节阀;15.放空阀 (14、15 内置于侧板内)本实验装置配备有:流线显示盘、前后罩壳、照明灯、小水泵、直流供电装置三)实验 原理现有的三种流谱仪,分别用于演示机翼绕流,圆柱绕流和管渠过流1、1型单流道,演示机翼绕流的流线分布由图可见,机翼向天侧 (外包线曲率较大)流线较密,由连续方程和能量方程知,流线密,表明流速大, 压强低:而在机翼向地侧,流线较疏,压强较高这表明整个机翼受到一 个向上的合力,该力被称为升力实验中为了显示升力方向,在机翼腰部 开有沟通两侧的孔道,孔道中有染色电极在机翼两侧压力差的作用下, 必有分流经孔道从向地侧流至向天侧,这可通过孔道中染色电极释放的色 素显现出来,染色液体流动的方向,即为升力方向。
此外,在流道出口端(上端)还可观察到流线汇集到一处,并无交叉 从而验证流线不会重合的特性2、 II型单流道,演示圆柱绕流因为流速很低(约为0.5〜1.0cm/),这是小雷诺数的无分离流动因此所显示的流谱上下游几乎完全对称这与圆柱 绕流势流理论流谱基本一致;零流线(沿圆柱表面的流线)在前驻点分为 左右两支,经900点(u = uma某),而后在背滞点处二者又合二为一驻点的流线为何可分可合,这与流线的定义是否矛盾呢?这是不矛盾 的因为在驻点上流速为零,方向是不确定的然而,当适当增大流速, Re 数增大 此时虽圆柱上游流谱不变,但下游原合二为一的染色线被分开,尾流出现3、 111型双流道演示文丘里管、孔板、渐缩和突然扩大、突然缩小、 明渠闸板等流段纵剖面上的流谱演示是在小 Re 数下进行,液体在流经 这些管段时,有扩有缩由于边界本身亦是一条流线,通过在边界上特别 布设的电极,该流线亦能得以演示同上,若适当提高流动的雷诺数,经 过一定的流动起始时段后,就会在突然扩大拐角处流线脱离边界,形成漩 涡,从而显示实际流体的总体流动图谱利用该流线仪,还可说明均匀流、渐变流、急变流的流线特征如直 管段流线平行,为均匀流。
文丘里管的喉管段,流线的切线大致平行,为 渐变流突缩、突扩处,流线夹角大或曲率大,为急变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实验中,其流道中的流动均为恒定流因此,所 显示的染色线既是流线,又是迹线和脉线(染色线)因为流线是某一瞬 时的曲线,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流速方向相同;迹线是某一质 点在某一时段内的运动轨迹线;脉线是源于同一点的所有质点在同一时刻 的连线固定在流场的起始段上的电极,所释放的颜色流过显示面后,会 自动消色放色——消色对流谱的显示均无任何干扰另外,在演示中如 将泵关闭一下再重新开启的话,还可看到流线上各质点流动方向的变化 演示实验四流谱流线显示实验(二)(一)实验目的要求演示流体在多种不同形状流道中的非定常流动图案,鲜明地显示不同 边界流场的迹线、边界层分离、尾流、涡旋等流动图谱,便于学生们直观 理解流体非定常流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机理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 I-4-1 所示图 I-4-1 显示面过流道示意图(三)实验指导各实验仪演示内容及实验指导提要如下:ZL— 1型(图1-4-1、1)用以显示逐渐扩大、逐渐收缩、突然扩大、 突然收缩、壁面冲击、直角弯道等平面上的流动图像,模拟串联管道纵剖 面流谱。
在逐渐扩散段可看到由边界层分离而形成的旋涡,且靠近上游喉颈处 流速越大,涡旋尺度越小,紊动强度越高;而在逐渐收缩段,无分离,流线均匀收 缩,亦无漩涡,由此可知,逐渐扩散段局部水头损失大于逐渐收缩段在突然扩大段出现较大的漩涡区,而在突然收缩段只在死角处和收缩 断面的进口附近出现较小的漩涡区表明突扩段比突缩段有较大的局部损失,而且突 缩段的水头损失主要发生在突缩断面后部同时由于本仪器突缩段较短,故流谱亦可视为直角进口管嘴的流动图 像在管嘴进口附近,流线明显收缩,并有涡旋产生,致使有效过流断面 减小,流速增大,从而在收缩断面上出现真空在直角弯道和壁面冲击段,也有多处漩涡区出现尤其在弯道流中, 流线弯曲更剧烈,越靠近弯道内侧,流速越小近内壁处,出现明显的回 流,形成的回流范围较大,将此与ZL — 2型中圆角转弯流动对比,直角弯 道涡旋大,回流更加明显ZL—2型(图1-4-1、2)显示文丘里流量计、孔板流量计、圆弧进口 管嘴流量计以及壁面冲击、圆弧形弯道等串联流道纵剖面上的流动图像由显示可见,文丘里流量计的过流顺畅,流线顺直,无边界层分离和 漩涡产生在孔板前,流线逐渐收缩,汇集在孔板的孔口处,只在拐角处有小漩涡出现,孔 板后的水流逐渐扩散,并在主流区的周围形成较大的漩涡区。
由此可见, 孔板流量计的过流阻力较大;圆弧进口管嘴流量计入流顺畅,管嘴过流段 上无边界层分离和漩涡产生;在圆形弯道段,边界层分离的现象及分离点 明显可见,与直角弯道比较,流线较顺畅,漩涡发生区域较小ZL—3型(图1-4-1、3)显示300弯头、直角弯头、45o弯头以及非 自由射流等流段纵剖面上的流动图像由显示图像可知,在每一转弯的后面,都因边界层分离而产生漩涡 转弯角度不同,漩涡大小、形状各异在圆弧转弯段,流线较顺畅,该串联管道上, 还显示局部水头损失叠加影响的图谱在非自由射流段,射流离开喷口后 不断卷吸周围的流体,形成射流的紊动扩散在此流段上还可看到射流的 “附壁效应”该仪器可演示的主要流动现象为:各种弯道和水头损失的关系短管串联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的叠加影响ZL—4型(图1-4-1、4)显示30o弯头、分流、合流、45o弯头,YF -溢流阀、闸阀及蝶阀等流段纵剖面上的流动图像其中YF—溢流阀为固定的 全开状态,蝶阀活动可以调节显示可见,在转弯、分流、合流等过流段上,有不同形态的漩涡出现 合流漩涡较为典型,明显干扰主流,使主流受阻,这在工程上称为“水塞”现象 蝶阀全开时,过流顺畅,阻力小,半开时,尾涡紊动激烈,表明阻力大且 易引起振动。
YF—溢流阀中流动现象较为复杂流体经阀门喷出后,在阀 芯的大反弧段发生边界层分离,出现一圈漩涡带;在射流和阀座的出口处 也产生一较大的漩涡环带在阀后,尾迹区大而复杂,并有随机的卡门涡 街产生经阀芯芯部流过的小股流体也在尾迹区产生不规则的左右扰动调节过流量,涡旋的形态基本不变,表明在相当大的雷诺数范围内,涡旋 基本稳定5、 ZL—5型(图1-4-1、5)用以显示明渠逐渐扩散,单圆柱绕流、 多圆柱绕流及直角弯道等流段的流动图像圆柱绕流是该型演示仪的特征 流谱由显示可见,单圆柱绕流时的边界层分离状况,分离点位置、卡门涡 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多圆柱绕流时的流体混合、扩散、组合漩涡等流 谱6、 ZL—6型(图1-4-1、6)用以显示明渠渐扩、桥墩形钝体绕流、 流线体绕流、直角弯道和正、反流线体绕流等流段上的流动图谱桥墩形柱体绕流,由于该绕流体为圆头方尾的钝形体,水流脱离桥墩 后,形成一个漩涡区——尾流,在尾流区两侧产生旋向相反且不断交替的漩涡,及卡门涡 街与圆柱绕流不同的是,该涡街的频率具有较明显的随机性这说明非 圆柱体绕流也会产生卡门涡街流线形体绕流,流动顺畅,形体阻力最小 这是绕流体的最好形式,。
从正、反流线体的对比流动可见,当流线体倒 置时,也出现卡门涡街7、 ZL—7型(图1-4-1、7)是一只“双稳放大射流阀”流动原理显 示仪经喷嘴喷射出的射流(大信号)可附于任一侧面,若先附于左壁, 射流经左通道后,向右出口输出;当旋转仪器表面控制圆盘,使左气道与 圆盘气孔相通时(通大气),因射流获得左侧的控制流(小信号),射流 便切换至右壁,流体从左出口输出这时若再转动控制圆盘,切断气流, 射流稳定于原通道不变如要使射流再切换回来,只要再转动控制圆盘, 使右气道与圆盘气孔相通即可因此,该装置既是一个射流阀,又是一个 双稳射流控制元件只要给一个小信号(气流),便能输出一个大信号 (射流),并能把脉冲小信号保持记忆下来演示实验五能量方程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恒定流情况下,有压管流所具有的位置势能(位置水头)、 压强势能(压强水头)和动能(流速水头),以及在各种边界条件下能量 守恒及转换的基本规律,加深对能量方程物理意义的理解2、观察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沿程变化的规律,以及水头损失现 象3、观察管流中的真空现象及渐变流、急变流过水断面上的动水压强 分布规律4、观察恒定总流连续性方程中速度与管径的变化关系。
二) 实验原理实际液体在有压管道中作恒定流动时,单位重量液体的能量方程如下z1p11v122gz2p222v22ghw上式表明:单位重量的液体在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各种机械能(单位 位能、单位压能和单位动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于实际液体存在粘性 运动的阻力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也就是有部分机械能要转化为热能而散逸 称为水头损失因而各断面的机械能沿程减小在均匀流或渐变流过水断 面上,其动水压强分布符合静水压强分布规律:zpc 或 pp0h3、通过对诸多流体静力学现象的实验分析研讨,进一步提高解决静 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4、巩固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概念二、实验装置、图 1.1 静水压强实验装置图1、测压管;2、带标尺测压管;3、连通管;4、真空测压管;5、U 型测压管;6、通气阀;7、加压打气球;8、截止阀;9、油柱;10、水柱 11、减压放水阀说明:1、 所有测压管液面标高均以标尺(测压管2)零读数为基准;2、 仪器铭牌所注B、C、D系测点B、C、D标高;若同时取标尺零点 作为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基准点,则B、C、D亦为zB、zC、zD; 3、本仪器所有阀门旋 柄顺管轴线为开三、实验原理、1、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为:pz+=cont或:pp0h (1.1)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以上的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 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原理可得油 的比重 0 有下列关系:0h10==h1h2(1.2)据此可用仪器直接测得0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搞清仪器组构及其用法,包括:1)阀门开关;2)加压方法——关闭所有阀门(包括截止阀),然后用打气球充气;3)减压方法——开启筒底阀 11 放水;4)检查仪器是否密封——加压后检查测管1、2、5液面高程是否恒 定若下降,表明漏气,应查明原因并加以处理1)打开通气阀6 (此时p0=0),记录水箱液面标高0和测管2液面 标高H (此时0二H); 2)关闭通气阀6及截止阀8,加压使形成p0〉0, 测记 0 及 H;pB3)打开放水阀11,使形成p0V0 (要求其中一次V0,即HVB), 测记 0 及 H4、测出4#测压管插入小水杯中的深度(现场)5、测定油比重01) 开启通气阀 6,测记 0;2) 关闭通气阀6,打气加压(p0〉0),微调放气螺母使U型管中水 面与油水交界面齐平(图1.2),测记0及H (此过程反复进行三次);3)打开通气阀,待液面稳定后,关闭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