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528.1-2005 农田鼠害测报防治 第1部分 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378820045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528.1-2005 农田鼠害测报防治 第1部分 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DB33 T 528.1-2005 农田鼠害测报防治 第1部分 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DB33 T 528.1-2005 农田鼠害测报防治 第1部分 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DB33 T 528.1-2005 农田鼠害测报防治 第1部分 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DB33 T 528.1-2005 农田鼠害测报防治 第1部分 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33 T 528.1-2005 农田鼠害测报防治 第1部分 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528.1-2005 农田鼠害测报防治 第1部分 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B33/T 2005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2005-02-14实施2005-01-14发布农田鼠害测报防治第1部分: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Forecast and Control of field rat damagePart 1: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Apodemus Agrarius PallasDB33/T 528.12005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ICS 65.020B16备案号:1DB33/T 528.12005前 言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农田的优势鼠种,发生面积大

2、、分布广,它不仅危害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粮食生产重大损失,而且还传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人类疾病。因此,是农区重要的测报与防治对象之一。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测报的准确率,有效地指导鼠害的防治,特制定“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地方标准。本部分在对黑线姬鼠种群发生规律与影响因子、危害损失、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等系统调查研究,总结测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并参阅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的同时,制定测报调查规范。DB33/T 528-2005农田鼠害测报防治按部分发布,分为二个部分:第1部分: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第2部分:农田黑线姬鼠防治指标。本部分为DB33/T 528-2005的第1

3、部分。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诸暨市病虫测报站、临海市植保站、天台县病虫测报站、桐庐县病虫测报站。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华弟、钱冬兰、张华旦、汪恩国、杨廉伟。I农田鼠害测报防治第1部分: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农田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繁殖动态、危害损失、天敌、药治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查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农田黑线姬鼠系统测报调查。2 种群密度2.1 观测区选择选择有代表性,便于鼠情调查的农田,常年不灭鼠,面积在30公顷以上。2.2 调查内容系统监测农田害鼠的种类及密度的变化。2.3 调查时间每月中旬调查1次,每次连续布放鼠夹3日(

4、夜),天黑前放夹,早晨收夹。2.4 调查方法采用鼠夹日(夜)法调查,鼠夹用中型铁板或木板夹,以生的花生米做诱饵。根据田间地形地貌,沿田埂、沟边、渠边等线路间隔510米放一鼠夹,或保持一定距离(夹距5米行距50米,或夹距10米行距25米),3日(夜)放夹总数不少于300夹次。统计每日放夹数、回收夹数、捕鼠数、鉴别种类、计算害鼠密度。调查结果记入表1。 捕获害鼠数(只)害鼠密度(%)= 100 (1) 3日总回收鼠夹数(只)表1 农田害鼠种类、密度调查记载表单位 年度 日期调查地点作物生育期布夹数(只)回收夹数(只)总捕鼠数(只)总鼠密度%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备注月日捕获数(只)鼠密度%捕获数(只

5、)鼠密度%捕获数(只)鼠密度%捕获数(只)鼠密度%3 繁殖动态及年龄组成3.1 调查时间每月中旬,与害鼠种类密度调查同时进行。3.2 调查数量每月观察黑线姬鼠50只以上。3.3 调查方法3.3.1 繁殖动态调查解剖雌鼠,确定繁殖期,并观察妊娠情况及胎仔数,计算怀孕率。调查结果记入表2。 怀孕鼠数怀孕率(%)= 100 (2) 雌鼠总数(不计幼体)3.3.2 年龄鉴定与年龄组划分以上臼齿磨损程度为主要依据。对捕获的黑线姬鼠分别编号,取其头部,剥取外皮,在沸水中煮10分钟-15分钟,捞出洗净、洒干,装入样袋,在双筒放大镜下观察上臼齿磨损程度,对照分级指标(表3),确定个体的相对年龄。或对捕获的黑线

6、姬鼠编号后,逐一称出体重,对照体重指标(表4),确定个体的相对年龄。调查结果记入表2。表2 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动态与年龄组成调查记载表单位 年度 日期繁 殖 情 况年 龄 组 成备注月日解剖鼠数(只)雌鼠数(只)孕鼠数(只)怀孕率%总胎仔数(只)每胎鼠数(只)观察鼠数(只)幼体组亚成体组成体I组成体II组老体组只%只%只%只%只%表3 黑线姬鼠上臼齿磨损程度分级指标年龄组主要特征与划分指标幼体组亚成体组成体I组成体II组老体组M3未达M1、M2高度,或已达M1、M2,但磨损齿质独立,彼此不相连接M1后嵴、M2第二横嵴磨损齿质形成横联M1或M2上相邻磨损齿质横联间出现纵连,即将形成封闭环M1或M2

7、上相邻磨损齿质横联间形成封闭环,但仍有珐琅质咀嚼面上磨损齿质全连成一片,有珐琅质存在表4 黑线姬鼠年龄组体重划分指标指 标年 龄 组幼体组亚成体组成体I组成体II组老体组体重(g)16162424333339394 鼠害调查4.1 调查时间在水稻秧苗期、孕穗期、成熟期各调查一次。4.2 调查田块和取样数选择水稻早、中、迟熟类型田,每类型抽查3块-5块田,每块田调查500丛-1000丛。4.3 调查及计算方法秧田分类型实查危害损失面积。大田采用直线平行间隔式法,将调查水稻田分成数行,间隔一定距离取两行,从田边查向田中,逐从逐株检查。另查10丛水稻求出平均每丛株数。计算丛、株危害率、产量损失率。调

8、查结果记入表5。 危害损失面积秧苗危害率(%)= 100 (3) 调查面积 危害丛数丛危害率(%)= 100 (4) 调查丛数 危害株数株危害率(%)= 100 (5) 调查株数(某一类型田损失率%其面积)平均产量损失率(%)= 100 (6) 总面积表5 水稻鼠害调查记载表单位 年度 日期调查地点类型田品种生育期调 查 情 况危 害 情 况备注月日面积(公顷)丛数株数面积(公顷)丛数株数危害率%株危害率%产量损失%5 天敌调查每季度调查一次蛇类、小型食肉兽等鼠类天敌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分析天敌消长主要原因。调查结果记入表6。表6 害鼠天敌调查记载表单位 年度 日期调查地点主要天敌动物天敌消

9、长主要原因备 注月日种 类数 量分 布6 药剂防治效果调查6.1 调查时间灭鼠前、后均各调查一次害鼠密度。灭前,在防治前510天调查;灭后,在投药后1015天调查。水稻播种、孕穗和成熟期各调查一次危害率。6.2 调查方法同2.4条、4.3条。6.3 计算方法同2.4条、4.3条及按以下各式计算,调查及计算结果记入表7。 灭前鼠密度-灭后鼠密度灭鼠率(%)= 100 (7) 灭前鼠密度 投药区处理后密度对照区处理前密度校正灭鼠率(%)= 1- 100 (8) 投药区处理前密度对照区处理前密度 对照区的株危害率-施药区的株危害率保苗、保穗效果(%)= 100 (9) 对照区的株危害率表7 农田害鼠防治效果调查表单位 年度 日期调查地点灭 前灭 后灭鼠效果%校正灭鼠效果%保苗、保穗效果%备注月日布夹数(只)回收夹数(只)捕 鼠 数(只)鼠密度%布夹数(只)回收夹数(只)捕 鼠 数(只)鼠密度%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合计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合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