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十二)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78814957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十二)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十二)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十二)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十二)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评价检测(十二)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评价检测(十二) 工业文明的到来近代中后期的世界(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解析:选C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认

2、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材料并未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故D项错误。2(2019临沂期中)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1867年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年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1928年所有成年人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表明英国()A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B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C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D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解析:选C由材料英国选举权的不断发展完善,表明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排除A项;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不

3、能体现英国民主政治完善过程中的国际因素,排除D项。3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堡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A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C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解析:选C材料“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说明各邦的权力仍旧很大,结合所学可知,德国长期的分裂导致统一后各邦的权力仍旧很大,故选C项。4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

4、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 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B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D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解析:选B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反思战败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英国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这说明各国之间激烈的教育竞争,科技进步是国家间竞争的需要,故选B项;A项是教育改革的影响,排除A项;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国、德国赶上,排除C项;科学技术推动了

5、世界市场的完善,排除D项。5(2019日照一模)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代替了传统的招贴画、路牌等,成为广告的主要载体,广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传播现象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现象表明()A资产阶级控制大众传媒业发展B经济对市场依赖程度大大提高C产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D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弱化解析:选B19世纪上半期,工业的普及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出现。市场经济转入激烈的竞争阶段,各类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商业广告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故选B项;A、C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强化,排除D项。6有学者认为:“

6、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解析:选D材料认为工业革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并逐渐得到英国人的反思,故选D项;工业革命不仅要发展现代经济更要关注社会公平,排除A项;英国期望通过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城市化问题,排除C项。7(2019潍坊

7、二模) 据图可知,该时期()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A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B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英国C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D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中,英国所占比重最大,占有优势地位,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水平超越英国,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而非世界贸易总额或对外贸易,排除C、D两项。8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

8、德国因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解析: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材料中信息相符,故选A项;B项因果关系混淆,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到一战前”不符,排除;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排除D项。9(2019滨州二模)据科学简史记载:“1859年11月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书中的观点震撼了世界。”该书的发表()A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B改

9、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C打破了牛顿力学绝对化思维模式D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解析:选B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发表,动摇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创论,对西方社会和思想界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沉重打击了神学统治,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故选B项;牛顿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排除A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排除C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D项。10西方美术史中描述到:“颜色刺激感官,色彩成斑点状,轮廓线大多不是连续和勾描而成的,而是通过相邻色彩的堆叠而形成这一技法开始把色彩同表现的对象分离,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奠定基础。”下列符合这一

10、描述的作品是()解析:选B“颜色刺激感官,色彩成斑点状,轮廓线大多不是连续和勾描而成的,而是通过相邻色彩的堆叠而形成”表明是印象画派,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故选B项;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拾穗者是现实主义风格,排除C项;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排除D项。11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道:“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材料表明恩格斯()A强调采取城市斗争的重要性B已预感一触即发的斗争形势C坚持暴力反抗手段的必要性D看到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变化解析:选B材料体现

11、的是阶级矛盾尖锐,从而易诱发革命,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阶级斗争与革命,而非强调城市斗争、暴力反抗的必要性和阶级变化,排除A、C、D三项。12(2019临沂期中)对于巴黎公社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的实践;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有人认为它是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的里程碑。这主要反映出()A巴黎公社缺乏群众基础B评论者的意识形态不同C无产阶级组织思想涣散D巴黎公社未获社会肯定解析:选B根据材料“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的实践;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有人认为它是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的里程碑”,分别体现了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左翼运动对巴黎公社的看法,反映出评论者意识形态不同,

12、故选B项;材料不能反映巴黎公社与群众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不同政治力量对巴黎公社的看法,不涉及其思想组织问题,排除C项;材料均体现的是对巴黎公社运动的肯定,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0分,共26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建立与印度的通讯,英国需要铺设一条伦敦与加尔各答之间的电报线路,而这条线路必须经过一段伊朗和土耳其之间长期存在争端的领土。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政府介入了这场领土争端,并向双方施加压力,最终英国促成了电报线路的铺设有的英国电报线路穿越非英国领土,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英国铺设了缺乏经济价值的远距离电缆,此外,力图将电

13、缆通过的领土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在1882年征服埃及的过程中,寻求电报安全的目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一军事行动中,东方联合公司积极支持英国将埃及变成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摘编自袁伟华通讯技术在大国战略中的作用 材料二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注:即电报线路)之态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与之展开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较量。此间,清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可说是实行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政治总动员,并根据传统治国理念及新近传入的西方近代思想,制订出“力为设法阻止”的应对方略,取得清廷内外、朝野上下口径及行动的一致,为最终抵制列强的企图奠定坚实的思想及组织基础。此构成清政府与列强在19世纪六

14、七十年代“不合作”的一面,从而展示出这一时期中西关系中非同“常态”的历史景状,并提示对维护信息控制领域的完整性,清政府的态度是何等坚决。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列强可在中国领海铺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庶界限分明”的格局。 摘编自夏维奇历史的另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英国铺设国外电报线路的历史背景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应对列强要求铺设电报线的态度及措施,并简述其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在铺设电报线路方面有何差异。(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

15、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英国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的知识,从英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开拓殖民地和加强同殖民地联系的需要以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等方面来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对世界、对英国、对殖民地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针锋相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列强要求铺设电报线是坚决抵制的。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内容归纳即可。第三小问,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3)问,可以从中英两国对铺设电报线路的态度和目的两个方面回答。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完成,英国为开拓市场要加强与殖民地(印度)的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原有通讯方式不能满足各地加强联系的需要;英国在亚非控制了广阔的殖民地(或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密切了英国与殖民地的联系(加强了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为殖民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刺激了英国对地区事务的干涉;推动英国新一轮的殖民扩张行动。(2)态度:坚决抵制列强的要求。措施: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抵制的组织基础;从中国传统理念和西方近代思想中寻求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