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78747810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1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语文要素】4.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

2、受的好处。4.背诵第1自然段。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

3、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2) 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1)哪些句子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课件出示:在天底下流入云际。)(2)朗读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2.汇报交流。预设:(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说一说“一碧千里”和“茫茫”的意思。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

4、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广阔)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的辽阔与清朗。(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先说“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第1自然段除了写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什么“使人惊叹”

5、?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学生讨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学生自由交流感受)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第2课时课时目标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

6、别的经历。(难点)一、复习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什么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感受)(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4

7、.交流讨论。(1)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学生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2)第3自然段中两个“许多”和一个“很多”,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把双方见面的激动与友好表现得非常充分。(3)第4自然段中,蒙古族人民“端肉、敬酒”“举杯”“唱民歌”等一系列待客的举措,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待客的特点。(4)课件出示: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

8、天涯碧草话斜阳!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5.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开去,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三、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1.课

9、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教学板书1 草原教学反思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

10、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2丁香结教学目标1.会写“缀、窥”等14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20个词语。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4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

11、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

12、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预设: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13、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

14、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

15、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预设:“星星”小巧、亮。“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