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8623935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亚位处亚欧大陆的中部,古往今来都是联通东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枢纽。早在魏晋之际,中亚粟特人便进

2、入我国中原地区从事商贸活动,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约在我国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在东来西往中,唐朝文化也被带进了古代中亚,进而影响中亚文化的发展。唐朝建立之初,即有中亚康、安、石、曹等国来献方物,主动与唐王朝取得联系。太宗贞观十六年,又有史国来朝献。中亚诸国在唐初的朝贡主要是出于商业目的,政治上他们是臣属于西突厥的。高宗显庆二年,唐军灭西突厥。此后,葱岭以东的西域、葱岭以西中亚至波斯的大量政权纷纷归附唐王朝。显庆三年,唐朝设置安西四镇,进一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调露元年(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对安西发起军事行动,被裴行俭挫败。事毕裴行俭留安西都护王方翼镇

3、守,使其修筑碎叶城以巩固对西域的防卫。根据新唐书记载,新修的城池“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这种“四面十二门”的构造是中国古代城镇建筑的典型特征,即方形围城,基本仿照长安城的建制。当时“西域诸胡竞来观之,因献方物”。宏伟的碎叶城想必给了他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随着参观的外族人增多,唐朝的建筑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访国城镇的修建。中亚地区受游牧民族文化影响较深,多使用金银器具。大食兴起后,逐步控制中亚地区,伊斯兰教不允许使用金银器,陶瓷制品于是大范围流行。中亚地区尤其是撒马尔罕的匠人开始模仿烧制唐朝的三彩陶器和白瓷。大食人将撒马尔罕仿制品以及中亚人从唐朝转运来的三彩陶器与白

4、瓷均称为“撒马尔罕陶器”。撒马尔罕仿制的唐三彩与白瓷较为粗糙,形制及釉色比较简单,在撒马尔罕的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至于图像文物中的唐朝元素,最典型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阿夫拉西卜遗址壁画。1965年,苏联考古队于阿夫拉西卜23号遗址发现多处绘有壁画的古建筑,其中1号建筑的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即著名的“大使厅”。厅内四壁均有斑斓的壁画,其中关于北墙的唐朝帝后,研究者普遍认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他们执政时期唐朝在中亚颇具影响力。画面上的唐高宗形象高大,正在苑中猎豹;武则天则被众宫女簇拥着乘于龙舟之上。意大利学者康马泰指出,武则天所乘龙舟上“龙”头的刻画参照了中亚鹰嘴狮身的格里芬形象,详加比照确实具

5、有明显的异域风格,不是中原固有的形象,可见绘画者或许没有到过中国,未曾见过唐朝的龙舟。至于画中人物的服饰,唐高宗戴幞头、穿长袍、束腰带;武则天与宫女梳双环高髻,着薄衫和红色条纹裙。粟特画工将唐朝服饰描绘得如此接近实际,可能见过相关的实物或图像,这从侧面说明了唐朝的服饰文化已经传入中亚地区。服饰文化向西传播的轨迹也是有文献可循的,由陆路西行求法的新罗僧人慧超返程途中于开元十五年抵达西域的安西四镇,他在行记往五天竺国传中记录到,当地人“依汉法,裹头著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唐朝的服饰文化等也向西传播到了古代中亚。中亚古国的统治阶层对唐朝的知识文化也有向往与主动学习的意愿。其中突出表现在统治者主动派

6、遣质子。自汉晋以来,依附部落或政权的统治者将子嗣送入中原王朝充质,以维系宗藩关系。外来质子在长安“留宿卫、习华礼”,接受唐朝文化的熏陶。这些人有的留在长安长期生活,有的则在若干年后返回故国,他们对长安与中亚的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熟知的中亚昭武九姓康、安、石、曹、何等国的首领都曾派质子到过长安。 天宝十载(751年)唐朝大军在中亚的怛罗斯之战中败于大食军队,接着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又爆发了安史之乱,此后唐朝在中亚的影响力锐减,中亚地区在大食的扩张下开始伊斯兰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安史之乱后,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仍有康国长史康忠义来朝。“远恩”和“忠义”都是典型的汉语词汇,从

7、含义来看像是来朝后唐朝赐予的名字,这些拥有汉式名字的统治阶层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他们对汉语名字的接受也说明唐朝文化对中亚统治阶层的影响并非个别现象。简言之,古代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古中亚与唐朝之间的文明互动。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借鉴和碰撞交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亚文明的发展,进而对人类文明的成长与进步作出贡献。超然客公众号 (摘编自郑红翔、黄孟芳在中古中亚探寻唐朝文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在魏晋之际,中亚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商贸交流便拉开了序幕;后逐渐扩大到文化领域,并大约到唐朝达到顶峰。B唐碎叶城采用“四面十二门”的构造,具有中国古

8、建筑典型特征,一定程度影响了前来参观国的城镇的建筑风格。C从“大使厅”壁画上唐朝帝后像的特点推测,当时的画工可能见过相关实物和画像,但不一定真正到过中国。D早期的质子来到中原,更多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到唐朝,则成为中亚统治者谋求与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第段内容可以看出,唐朝在中亚地区军事上取得了胜利并加强了行政管理,为唐朝与中亚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B“撒马尔罕陶器”中由撒马尔罕人仿制的部分质地粗糙,形制及釉色简单,这说明撒马尔罕人的制瓷技术还不够发达。C随着唐朝在军事上的失败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在中亚影响力锐减,这也致使两地文化交流逐

9、渐走向衰落。D从历史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在中亚与唐朝文明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相信未来还会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全唐文:其御众使人,则例质妻拏,以为术数。B册府元龟:质其种裔,习我华风。C大唐西域记:异方宝货多聚此国。D. 柴达木的突厥碑文: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4根据文本,概括唐朝从哪些方面对中古中亚文化产生影响的?(4分)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说明中亚对唐朝文化的吸收借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芳草青青王昭君张梦阳青青芳草,宛若澄碧的溪

10、水,环绕着你高高的青冢。古人说:“塞草皆白,惟此冢草青。”为什么你无论身前还是身后都永远长青?我怀着这个疑问,不远万里,几经曲折,从你的墓地来到你的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孕育你的香溪。三峡蓄水后,这条芳香的溪水已经涨成一条碧绿的河流。我从来没有见过这般碧绿的河水,就像画家调出的水彩颜料,碧中透青,满目鲜亮。莫非是用你冢上的青草研磨而成?顺河边的山道朝上游走,两旁的山色愈益呈青黛色,河流也渐渐变窄,恢复了香溪的原貌,就到了你的故里昭君村。黑色尖角的屋檐和白色的墙壁仍然映衬在青色中青青的修竹,青青的芳草,青青的高岚山上那青青的浮云从你的婆家内蒙古送来的你的汉白玉雕像,也同样矗立在这濛濛雨雾般的青色

11、中。怪不得宋闻见后录把你的故宅誉为“绿竹村”,因为这里绿荫蔽日,箭竹插天,宅前是青黛的香溪水,宅后是墨绿的纱帽山。青绿正是你的本色,你的母亲在濛濛青绿中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生下你这位乳名“皓月”的美丽姑娘;你又在濛濛青绿中嬉戏、劳作、读书、梳妆、抚琴,在青苍的“妙龄柏”下长成亭亭玉立的仙女。特别是那口青绿雾罩下的楠木井,存着一根千年不朽的楠木,因而井水清甜可口,四季不竭。暑天里,不管天多热,地多旱,来到井边凉气袭人,喝一口井水,五脏凉透,暑气顿消;入冬,不管天多冷,地多寒,井水总是热气蒸腾,暖心适体。 我有些明白了,原来这青绿正来自充沛的水源。有水则绿,无水则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灵人杰,

12、正是这青绿清甜的水土养育出了你出类拔萃的青绿本色和倾城美色。也正因为如此,你被选入了宫中;又正因为如此,你自恃貌丽、性情执拗,不肯苟求画工毛延寿,被打入冷寂的后宫。“何事欣然出汉廷?古今众说太纷纭。”其实,不管怎么说,你的自请出塞都是命中之事。碧绿的香溪尽管曲曲弯弯,却总要流向长江,涌入大海;青绿修长的箭竹,无论院墙多高,必定要钻天冒出她青绿的枝叶,呼吸自由的空气。你“乃请掖庭令求行”的惊人之举,乃是你香溪孕育的青绿本色使然!宁愿到茫茫大漠中迎风沙、耐寒雪传播绿色,也绝不蜷缩在后宫深院中让自己宝贵的青春萎黄凋谢;宁可去边远之地“住穹庐、被毡裘、食畜肉、饮重酪”,也绝不在皇宫的安乐窝中得过且过;

13、宁肯过游牧生活,强随胡俗,也绝不屈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吃人”法规。历来多诉昭君怨,一曲昭君出塞,勾起多少哀怨?近人又多颂昭君勇,把个弱女子演绎得那般英勇。我以为,你身上既有怨,也有勇。从虽孤寂却温香的深宫,来到生疏又荒远的边塞,能够没有哀怨吗?从南方温软富足的鱼米之乡,来到北国落后、荒寒的游牧草原,能够没有困苦吗?丈夫死后要求归汉而不得,只能接受“从胡俗”的皇令,再嫁给丈夫的儿子,能够没有极大的委屈吗?特别是远离父母,远离故乡,远离乡亲,能够没有思念之苦吗?据说你出塞之前曾回乡省亲,临别在香溪的小溪口向送行的乡亲行了小礼,到大溪口又双膝下跪,深深地行了大礼。如今这两条“小礼

14、溪”和“大礼溪”仍然铭记着你对家乡的深情。你曾用香溪里的桃花鱼熬汤孝敬母亲,如今那些曾经跳进你衣袖中的美鱼的后代,也在证明你当年在远塞的思母之苦。能不思念母亲吗?在第二个丈夫又早逝之后,在中年寡居的漫长岁月里,你该多么盼望回到慈母的身边?而这无穷的怨苦,怨苦愈深,勇气愈强,怨与勇在你身上形成两极的共存。香溪的青波孕育了你旺盛的生命力,你绝不甘于庸碌地度过一生。能忍人间苦,善遣一世怨,将自己的一生怨苦与青绿绝色混合起来,绘成一幅千古女杰的不朽画图。历史上的绝色美女何止千万,出塞和亲的佳人也不乏其人,仅西汉王朝遣送公主出塞和亲就有五六次之多。为什么独有你王昭君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就是因为你乃是超越

15、平庸、敢为拔俗之举的精神楷模。这就是你王昭君的本色与精神!也是你无论身前还是身后都永远长青的原因。 (摘编自人民日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塞草皆白,惟此冢青”,文章开头引用,“草白”与“冢青”对比鲜明,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B描述昭君故里时,作者特别提到“楠木井”清甜可口,四季不竭的特点,意在说明水源对个人品格的形成不可或缺。C昭君出塞不仅是她自恃貌丽、性情执拗的个性所致,更是她希望呼吸自由空气的追求、“传播绿色”的精神使然。D“怨苦与青绿绝色混合起来,绘成一幅千古女杰的不朽画图”,寥寥数语描展现了昭君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世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中“莫非”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青草研磨”彰显散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超然客公众号B句子“命中之事”是说昭君出身寒门,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自请出塞”实属无奈。C句子中“两极的共存”真切体现了王昭君矛盾的心理状态,加深读者对昭君的理解。D句子采用设问方式,使看似散漫的文章思绪重新聚拢起来,重申了昭君的精神内涵。8请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