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8623908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班级:_姓名:_考号:_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为已发掘的史前城址的粗略统计。表1地区数量华北平原15座河套平原4座四川盆地5座两湖平原5座钱塘江流域1座该表最适合用于说明A黄河流域文明领先长江流域 B早期文明多源发展的特征C生产力进步推动城市的产生 D区域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2西汉时期的人才选拔,除少数人物获得民间舆论支持而入仕外,其主要途径还是通经入仕。而至东汉,通过乡论入仕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A官员的选拔渠道进一步拓宽 B社会阶层壁垒已被

2、打破C乡里清议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增强3东晋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始宁别业是士族庄园的典型代表,图l为其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士族庄园图1A深受佛道盛行的影响 B产业布局趋于合理C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 D自给自足特征显著4唐宋以来,“闽省沿海民人,多仗海船贸易,每届回棹之时,不独米粮随处粜济,银钱、货物充盈店铺。一人贩洋而归,家庭、亲族无不倚赖”。这体现了A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D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5“执奏”指官衙在接收皇帝诏旨后,暂不执行,并上奏表示质疑和反对。明代“执奏”的主体主要为六部、六科与内阁,皇帝不论下发何种类型的诏旨,均

3、可受到不同接收部门连章累疏的“执奏”。明代“执奏”A打破了君主乾纲独断的传统 B加强了对专制皇权的弹性约束C促进了“密折”制度的产生 D消除了宰相制度废止后的弊端6中国传统年画多为钟馗等有镇邪功能的神人力士,或是秦琼这类武将人物。清代的扬州年画在人物形象上,多呈现历史故事中的治世明君、报国忠臣、圣贤君子等形象,图2屈原与渔樵耕读图即为典型。清代的扬州年画图2 屈原与渔樵耕读图A彰显了市民社会地位的提升 B蕴含了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C表现出崇文重道的题材特色 D体现了抽象的文人审美取向7图3是1909年的一幅漫画中国小民的盼望,其中写道:“实行立宪,禁止鸦片,兴复海军,融合满汉。”这反映了图3A清

4、末新政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民族交融成为时代潮流C立宪派对清政府仍抱有幻想 D革命党立志推翻清政府81920年,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第一份通俗小报劳动音,表2为劳动音刊载的部分文章的标题。表2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国外劳动界消息南京机织工人听者!一般工人也听者!记南京机织工人暴动情形哈尔滨之劳工大学据表2可知,早期共产党组织A关注工农的生存状态 B推动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C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D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91938年,刘少奇提出抗日根据地改善民众生活的方式“应采用协商及仲裁等方式为主,去达到群众要求被承认的目标,去达到工、农群众与地主、资本家双方的同意”。这A完善了抗日民

5、族统一战线 B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C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决心 D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0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金属公司、石油公司、航空公司和造船公司相继建立;中苏两国签订了几百个项目协议,东欧和苏联派遣8000多名专家来华指导。这A照搬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 B体现了“一边倒”的方针C促成了“一五计划玎开展 D践行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1“七五”计划(19861990年)期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原值比“六五”计划(19811985年)期间增长了168.6%。新增固定资产中的1/3是靠企业留利和折旧的自我积累,2/3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更新改造,国营企业完全依靠政府单一投资的局面由此改变

6、。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B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1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分裂为马其顿、塞琉古、托勒密等王国。这些王国设计钱币时,大多将亚历山大形象铸于钱币之上。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权力传承的正统 B宣扬亚历山大的功绩C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 D便利商业贸易的开展13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A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C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

7、泯 D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14新航路开辟后的几个世纪,西班牙、英国等西方国家都曾制定计划,派出诸多科学探险队在全球范围内勘探和引种高价值的食用、药用等经济植物。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实用科学以增强国力 B推动物种的交流与交换C进行殖民扩张以拓展疆域 D密切与海外市场的联系15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改革法。改革后的利物浦自治市议会制定一系列城市管理法案,莱斯特市议会也掀起城市改造运动,对市政工程进行全面修缮。由此可知,英国A放弃了城市自治的传统 B全面践行自由主义思潮C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D地方立法削弱中央集权16图4为1970年、199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份

8、额。由此可知,这些国家图4A不同程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经贸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C科技革命推动制造业的内部调整 D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提升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中国古代如果以淮河、秦岭、白龙江作为划分南北方的界限,南方和北方所占人口的比例变化如表3所示。表3时间南方与北方人口比例公元初3:710世纪末6:414世纪前期8:2明清以来6:4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3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阶段的南北人口比例变化进行阐释。18鸦片战争以降,国人对于新西兰的探求和了解是晚清西

9、学知识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徐继畲和魏源皆以明清之际来华西人所写所译的中西文书为获取外部世界知识的重要来源。瀛环志略中载有的世界地图对新西兰的位置与南北两主岛轮廓的绘制较为粗糙,但基本完整和准确。海国图志则大体沿用了嘉庆朝李明彻的绘制与记录,其中谬误在随后刊印版本中不断修正。材料二1887年,兵部学习主事刘启彤奉派游历英国及其殖民地,他虽未亲至新西兰,但借出国游历之机,或咨询外人,或搜寻资料,利用各种方式获取相关资讯,撰写而成调查报告英藩政要。报告尤其关注新西兰成为殖民地后的历史,并重点介绍政治制度,兼及教育、关税等内容。刘启彤摅取西学,纪录新知,力求探其微

10、而极其精,使国人了解到一个更加详细、具体、明晰的新西兰形象。均摘编自邱志红极目南望:晚清国人关于新西兰认知的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时期信息获取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种不同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1951年,美国制定了“第四点计划协定”,协定指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协议同时提出,开展援助主要是考虑到尼泊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提议对尼泊尔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经济技术援助。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向尼泊尔提供援助。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

11、助协定。协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协定签字生效后的三年内,无偿地援助尼泊尔王国六千万印度卢比”,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摘编自穆阿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比较研究材料二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公共产品。以非洲为例,据统计,2000年至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中国本着博采众长、相互借鉴的精神,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

12、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近50个国家实施粮食援助、灾后重建、难民救助、妇幼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00多万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摘编自马汉智新时代的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整体态势、内外挑战与因应策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五十年代美、中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两国援助的各自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援助尼泊尔的意义。(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

13、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体现的外交新理念。(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时,老师要求本课学习要注重“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提供了“人文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三个探究主题。请你按老师要求任选一个主题,就本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四个子目阐述其内在关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DDABCCBDBBADAC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8分,18题8分,19题24分,20题12分。17(8分)示例一:公元初到10世纪末变化:南方人口占比增加,北方人口占比减少,南方与北方人口趋于平衡。原因: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江南经济逐步开发。示例二:10世纪末到14世纪前期变化:南方人口占比进一步增加,北方人口占比进一步减少,南北方人口差距大幅拉大。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