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2课《词四首》(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水***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3.53KB
约5页
文档ID:378587774
第12课《词四首》(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1页
1/5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3.体会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巧抓词眼,品读诗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前预习①回顾学过的有关知识,想想词与诗有什么不同②反复诵读这四首词,感受词的音韵美,并注意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③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尝试自主解读疑难词句的寓意,完成下表④按照要求分别梳理以下五首词,并填写下表学生按照预习任务完成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学生倾听、思考、回答三、《渔家傲·秋思》1.预习任务订正:师总结:豪放词:1.题材更广泛:军情国事,人生沉浮、社会生活2.抒发的是:理想抱负、豪情壮志、豪迈旷达3.语言风格:气势豪放,恢弘雄伟,意气昂扬2.朗读《渔家傲·秋思》,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预设: 西北边疆秋天的风景,十分奇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无半点儿留恋之意军号和着边塞特有的声音在四面响起,层峦叠嶂之间,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幽怨的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的头发都白了,眼里都流出了思乡的热泪4.巧抓词眼,品读诗词 ①这首词上片写 ,下片写 ②上片用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下片的情感着重体现在 字上5.品读上阙,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预设:气候异,声音异,形势异6.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突出边塞条件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7.品读下阙,“泪”字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预设:思念家乡但功业未成无法回家的矛盾8.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当时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

词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可见当时战事紧张宋朝重文轻武,西北边患严重,但守兵不足,边备不修范仲淹到任任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府,镇守西北边疆后,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取得一些战绩,民间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赞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9.小结: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他们思乡忧国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生跳读、细读,思考、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巧抓词眼品读诗词”方法的运用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整体感知1.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缎帽子,身穿貂皮衣服,带领随从千骑席卷过平坦的小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我喝足了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何时会像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一样赦免我呢?我终将拉开饰以彩绘的弓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醉意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军营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军中的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这是秋天战场上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射箭时弓弦的声音响雷一般使人心惊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丛生! 3.读懂典故内涵 学生按照预习任务完成二、巧抓词眼,品读诗词自主探究任务一:1.《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 ,下片抒发 这首词的词眼是: 2.《破阵子》,上片描写 ,下片紧承上文,前四句 ,最后一句抒发 的悲愤这首词的词眼在标题 自主探究任务二:1.《江城子·密州出猎》:品读全词,结合句子,分析概括“狂”体现在哪些地方?完成下表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品读全词,结合句子,分析概括“壮”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倾听、思考、回答三、小结1.《江城子·密州出猎》本词通过描写出猎的壮阔场景,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2.这首词通过对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追忆,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第三课时:抓诗眼,鉴赏全词,写微评论 ——《满江红》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背景介绍这首词是1903年中秋时节作者寓居北京时所作四年前她第一次来北京,就赶上了“庚子事变”,亲耳听到八国联军入侵的隆隆炮声这次是她第三次来,她感到京城更加冷落萧条这时,改良和革命的新思想迅速传播,对秋瑾的启发很大她渴望像美国、日本的妇女一样,可以上学读书,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却无动于衷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后虽由友人出面调解,但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第二年,她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词就是作者当时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按照预习任务完成二、作者介绍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豪侠,工诗文,好骑马击剑她积极投身革命,后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的词具有丰富的时代性,悲叹淋漓,慷慨激昂,闪烁着绚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风格雄浑豪放。

著有《秋瑾集》学生倾听、思考、回答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2.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3.你觉得本词的词眼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四、小结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破封建束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