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37848305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度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清代常州词人张惠言曾指出,词是有比兴寄托的,“意内而言外”。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可比美,于屈子离骚,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上的党争,每句词都有深刻的含意。王国维反对张惠言的这种比兴寄托的说法,可王国维自己的词里却也有许多比兴寄托。他还在人间词话中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说“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堞恋花词)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词)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2、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词)为第三种境界。如果他认为张惠言说温庭筠和欧阳修等人的小词有比兴寄托是“深文罗织”,而他自己却又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小词说成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对他的这种说法该如何看待呢?这就需要我们先将什么叫“比兴寄托”解释清楚。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中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而对词这种形式,不论是张惠言还是王国维,为什么他们在写作或欣赏别人的词作的时候,都容易发生这种现象?而他们附加这些内容的时候使用的阐述方式又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本来“比”“兴”二字是写

3、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

4、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

5、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但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

6、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来衡量了。张惠言讲温庭筠的小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他说这首词有离骚“初服”之意。离骚中确有“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句子,而张惠言从字面相近而产生了寄托的联想。其实温飞卿(温庭筠字飞卿)这首小词所表示的只是一个女子的爱美好修,要使自己的容貌和衣饰都是最美好的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不是只以字面的相似而加以比兴的解说,他是从感发出发的,并且不拘执地指为作者的用心。即如他在讲了上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后,就又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

7、也”,这是王国维非常开明的地方。所以若将张惠言和王国维作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创作者可以有比兴的作法,而读者读词和说词,也可以有读者自己的感发和联想,而且读者的感发和联想,又可以分为比的阐述和兴的阐述两种不同的方式。(选自叶嘉莹说诗词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在此意在彼”的解释。C.词作者可有“比兴”的作法,作品常见“比兴”的特质,而读者读词说词,也可以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D.“比”是

8、与“兴”反向的思维,相对“兴”而言比较理性,作者心中先有情意,然后寻找物象传达此情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B.文章列举王国维“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的例子,证明王国维自己的词里也有比兴寄托。C.王国维解读古人词句,从感发出发而不以字面相似来加以比兴的解说,而且他能开明地认为,原作者未必有此寓意。D.王国维和张惠言对诗词的不同解读方法,代表了两种读者的感发联想,对应了“比”和“兴”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

9、”的一项是(3分)A.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C.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D.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4 分)答: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河捞鱼金光黄河大坝每年7月泄一次洪,以排除库区所积聚

10、的泥沙。泄洪的场面十分壮观,闸门一开,库里的水就带着浑浊的泥沙顺着泄流孔喷薄而出,在洞口扬起近百米高的水浪,远远望去像一柱腾起的云烟。大坝泄洪冲走了泥沙,也冲走了库区里生长了一年的各种鱼类,它们身不由己地被巨大的引力吸进泄流孔,再通过水流冲向空中,继而重新落入河道。大半的鱼不是被冲击力击昏就是被泥沙呛昏,落到河道后就完全失去活动能力,随波逐流一段时间,慢慢地被帶到河边浮沉着,多数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于是每当大坝泄洪的时候,人们会形成一支捞鱼大军,拿着自制的鱼捞子,骑着摩托车或电动车到大坝下游捞鱼。他们赤膊上阵,站在河岸上用捞子不住地在滚滚河水中探捞。运气好的话,一天可以捞几百斤大鱼,拿到集市出

11、售。然而,捞鱼是危险的。黄河岸边的石头经过泥沙浸泡,变得又光又滑,捞鱼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里,沉没在滔滔黄水之中。每年泄洪期,总会有人葬身黄河。余振东就住在黄河南岸的东坡村,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但觉得太危险便不再参与了。他说,就算捞上几百斤鱼卖上千儿八百的,万一把命搭上了,总是不划算。但别人不算这笔账,依然兴致勃勃地扛着捞子去捞鱼,依然有因追鱼而被河水吞没的悲剧发生。去年夏天他在河边锄油葵时,就曾救过一个人,但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人被水冲走了。今年的大坝泄洪还像往常一样,提前一周对外通知,政府再三强调不准人们私自到下游捞鱼,还安排了社区干部到几个主要路口值班,阻挡那些不听话的人。但是,泄洪的第一

12、天似乎就放蜂了,许多人半夜起来打着手电灯往河道跑,与社区人 员打起了“游击”。想起去年教人的情景,这天一大早,余振东就站在他家田边不住地劝说,可没人听他的话。他只好摇摇头,无奈地钻进油葵田里除杂草。这时,他听见有孩子的声音:“爸爸你走慢点儿。”余振东心里一紧,透过面前的葵花,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跟在大人后面,也许是没有走过鹅卵石的河滩,一颠一颠儿地歪着身子。他赶紧出了地,对大人说:“大哥,捞鱼太危险了,你咋把孩子也带到这儿?”那人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没事。”“咋会没事呢,你们真不知道害怕。”“我们不下水,就在岸上捞。”“那万一有个闪失呢,你们还是回去吧。”那人只对他笑了一下,转身拉着孩

13、子继续往河边走去。余振东也跟了过去,盯着孩子不说话。一条鲤鱼翻着白色的肚皮向河边漂来,孩子看见了,喊大人快捞,大人把鱼捞子一甩,罩住了。孩子高兴地接了鱼,放进了编织袋里。余振东望着远处滚滚的河水,又看着全神贯注捞鱼的一对父子,心想:万一他们真滑进水里咋办?于是他飞快往家跑,拆了院边瓜棚上的长竹竿扛到河边。那捞鱼人笑话他:“竹竿不绑网子咋能捞住鱼?”余振东绷着脸不说话,找了个石头平面坐了下来。河边,有喊声,有笑声,还有浪漫的歌声。有捞满了一袋鱼离开的,也有拿着空袋子刚来的,谁也不在意坐在石头上的余振东。不知过了多久,有人高声喊道:“快看,一条大的!”河道里,一条足有五六十斤重的大鲤鱼横着身子从上

14、游漂了过来,岸边的人都举起捞子,等到大鱼漂到跟前狠劲甩去。但大鲤鱼忽然一翻身,又沉到水里,继续往下漂,人们甩下去的捞子都落了空。那位父亲有点儿不甘心,举着捞子沿河边追去,儿子也跟着往前跑。不料,大人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跌进了河里,他虽猛力挣扎,可水里的石头太光滑,不但没有爬到岸上,反而往深水里漂去。“爸爸,爸爸”儿子撕心裂肺地叫着,不顾一切地在河边追。余振东霍地站了起来,提起竹竿追了上去。他先用竹竿把孩子拨到安全的地方,又将竹竿伸到河里,顶住挣扎的落水者。那人摸着竹竿后,拼命地抓着,余振东顺着水劲儿,慢慢地往岸边拖动。几个回过神来的捞鱼人也跑过来帮忙,终于将落水的人捞上了岸。那人浑身泥巴,先是瘫

15、睡在那儿,不一会儿吐了几口黄水,抬身坐起,抱着大哭的儿子一言不发。良久,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河岸。起初,余振东也瘫坐在那儿,看见那对父子走远了,才提着竹竿又回到那块平面石头上,死死地盯着河边的捞鱼人。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河岸边的石头经过泥沙浸泡,变得又光又滑”的描写,为后文写父子捞鱼遇险埋下了伏笔。B.小说多次写到“竹竿”,既写了余振东拆竹竿,又写了他用竹竿救人,这一物象推动了情节发展。C.“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一句体现了被救者对余振东的感激之情。

16、D.“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是因其救人时耗费了大量体力,需要休养身体。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泄洪的第一天许多人半夜往河道跑,与社区人员打“游击”,这一场景表现出人们对黄河捞鱼的热情之高。B.河边人们的喧闹和余振东独自坐在石头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凸现了人们的冷漠和余振东的崇高。C.小说语言简约洗练,对话用日常口语和地方语言,读来亲切自然,并且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D.小说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展现了余振东内心想法的转变,全方位讲述了他救人的故事。8.结合全文,简析文章一、二段对黄河泄洪场面描写的作用。(4 分)答:9.结合全文,简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