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378409192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江西省高三12月统一调研测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

2、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大约两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许多人口集中的聚邑。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

3、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两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是商人制作的一面大旗的名称,用来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为“都”。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有一

4、千多个,到战国时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所统治的区域当作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秦始皇的整个统治区都成了中国。西汉时期,一方面,“中国”相当于中原地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皆中国人民所喜好”,其中的“中国人民”指中原的居民;另一方面,“中国”是汉朝的代名词,尤其是

5、对外而言,如在汉宣帝议定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朝见仪式时,萧望之提出的原则是“使于中国不为叛臣”。此后建立的王朝,自东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无不以“中国”自称,无不以“中国”为本朝国号的代名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易姓,“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从未间断。在分裂时期,分裂的各方为了取得合法性,都以“中国”自居,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都必定以“中国”自居,如契丹建的辽朝、党项建的西夏、女真建的金朝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作为国号沿用至今。(二)五千多年前,散居各地的部落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结成部落联盟,通过迁移来规避和抵御天灾人祸。经过无数

6、次的试错,其中一支较大的部落联盟迁入当时最适宜的生存环境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在夏朝数百年的聚居,形成了部族集合体夏人。由于聚居区域比较分散,部族间的交往不可能频繁,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合为一个种族,因而被称为“诸夏”。商人来自诸夏聚居区之外,他们尽管在军事上征服了夏人,并建立了商朝,但始终无法改变诸夏在人口数量上和文化上的优势。在商朝期间,尽管主流文化已经是夏商文化融合的产物,但人口的主体仍为夏人。商被灭后,残余的商人被强制迁移,散处的商人成了诸夏的一部分。周人虽是灭商的主力,但周人在总人口中还居少数,周朝分封的范围几乎都是诸夏的聚居区,诸侯国的民众占人口大部分的仍为诸夏,仍以诸夏自居。到周平王东

7、迁时,经过近三百年的融合,江淮以北诸侯国范围内的民众都已成了诸夏、夏人。“华”,本义是开花,说文解字说“荣也”,由此引申为美丽、典雅、高尚,由赞扬夏人服饰之“华”扩展为形容夏人之“华”。诸夏、夏人乐于接受,并逐渐自称“华夏”。华夏以外的部族还有很多,到东周时,被泛称为胡、戎、狄、夷、蛮等。随着华夏人口的增加和农业区的扩展,一部分非华夏部族由牧业、狩猎或采集转化为农耕,并与华夏融合。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长城之内的黄河流域,基本上已没有聚居的非华夏部族。秦汉期间,华夏人口从中原迁入河套地区、阴山南麓、长江两岸、巴蜀、岭南、辽东等地。在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后至南北朝后期、安史之

8、乱至唐朝末年、靖康之乱至宋元之际,一次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华夏人口遍布南方各地。在这一过程中,南方的三苗、百越、巴等少数民族,大部分逐渐融入华夏,一部分退居山区或边僻地区,形成或组合为不同的少数民族。面对大量迁入的非华夏族群和已经认同华夏的非华夏族群,华夏的主体更强调自己属于“中国”的华夏,即“中华”。以后,“中华”与“华夏”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共有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在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就进入了王朝文明,这和中原地区相对较高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B

9、.商王的驻地本来是不断迁移的,但后来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它就逐渐稳定了下来。C.商人击败了夏,周人击败了商,但无论是在商朝还是在周朝,夏人尽管不断被融合,其人口数量仍然占据了大多数。D.“中华”的意思是“中国”的华夏,它既包括原中原地区的族群,也包括已经认同华夏的如三苗、百越等少数民族中的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文献中说“昔者夏后氏朝群臣于兹土,而执玉帛者以万国”,这说明夏朝时“国”已有很多,这和文中的观点一致。B.周武王灭商后,曾说“我已经在中国建都”,周武王称自己的王都为“中国”,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于其他诸侯国的都城。C.由“诸

10、夏”到“华夏”,不仅仅是称呼上的变化,更是文明程度的提升;经过长期的发展,华夏的文明程度要高于诸夏。D.不管是“中国”含义的演变,还是中华民族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佐证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3.下列对文本写作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分析了“國”的笔画构成及其含义,也分析了“华”的本义和引申义,体现了知识性强的特点。B.“华夏”是文中的主要概念之一,文中引用说文解字对“华”的解释有助于人们对“华夏”的理解。C.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如画线句子“大约”“同时期”“最大”等修饰成分的使用就体现了这种特点。D.文章以时间为序分别阐释了“中国”和“华夏”的演变,并在

11、此基础上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4.请根据文本信息,指出“中国”的不同含义并举例说明。(4分)5.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都德的一个故居戴望舒凡是读过阿尔丰思都德那些使人心醉的短篇小说和小东西的人,大概总记得他记叙儿时在里昂生活的那几页吧。都德的家乡本来是尼麦,因为父亲做生意失败了,才举家迁移到里昂去。之所以选了里昂,无疑因为它是法国第二大名城,对于重兴家业是很有希望的。所以,在一八四九年,万桑都德便带着他的一家子,那就是说他的妻子,他的三个儿子,他的女儿阿

12、娜和就是没有工钱也愿意跟着老东家的忠心的女仆阿奴,从尼麦搭船顺着罗纳河来到了里昂。在小东西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到里昂时的情景:在第三天傍晚,我以为我们要淋一阵雨了。天突然阴暗起来,一片浓浓的雾在河上飘舞着。在船头上,已点起了一盏大灯,真的,看到这些兆头,我着急起来了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我旁边说:“里昂到了!”同时,那个大钟敲了起来。这就是里昂。里昂是以多雾出名的,一年四季晴朗的日子少,阴霾的日子多,尤其是入冬以后,差不多就终日在黑沉沉的冷雾里度生活,一开窗雾就往屋子里扑,一出门雾就朝鼻子里钻,使人好像要窒息似的。在小东西里,我们可以看到都德这样说:我记得那罩着一层烟的天,从两条河上升起来的一片永

13、恒的雾。天并不下雨,它下着雾,而在一种软软的氛围中,墙壁淌着眼泪,地上出着水,楼梯的扶手摸上去发黏。到了这个雾城之后,都德一家住到拉封路。这是一条狭小的路,离罗纳河不远。我曾经花了不少的时间去找,问别人也不知道,说出是都德的故居也摇头。谁知竟是一条阴暗的陋巷,还是自己瞎撞撞到的。那是一排很俗气的屋子,因为街道狭的缘故,里面暗是不用说,路是石块铺的,高低不平,加之里昂那种天气,晴天也像下雨,一步一滑,走起来很吃劲。找到了那个门口,以为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却仍然是那股俗气:一扇死板板的门,虚掩着,窗子上倒加了铁栅,黝黑的墙壁淌着泪水,伸出手去摸门,居然是发黏的。这就是都德的一个故居!而他们竟在这

14、里住了三年。这就是小东西里所说的“偷油婆婆”的屋子。所谓“偷油婆婆”者,是一种跟蟑螂类似的虫,大概出现在厨房里。我们看都德怎样说吧:在拉封路的那所屋子里,当女仆阿奴安顿到她的厨房里的时候,一跨进门槛就发一声急喊:“偷油婆婆!偷油婆婆!”我们赶过去。怎样的一种光景啊!厨房里满是那些坏虫子。在碗橱上,墙上,抽屉里,在壁炉架上,在食橱上,什么地方都有!噗!阿奴已经弄死了许多只了,可是她越是弄死它们,它们越是来。它们从洗碟盆的洞里来。我们把洞塞住了。可是第二天早上,它们又从另一个地方来了在这“偷油婆婆”的屋子里,都德一家六口,再加上女仆阿奴,从一八四九年一直住到一八五一年。在一八五一年的户口调查表上,

15、我们看到都德的家况:万桑都德,业布匹印花,四十三岁;阿黛琳雷诺,都德妻,四十四岁;曷奈思特都德,学生,十四岁;阿尔丰思都德,学生,十一岁;阿娜都德,幼女,三岁;昂利都德,学生,十九岁。万桑都德在拉封路上重理起他的旧业,可是生活却很困难,不得不节衣缩食,用尽方法减省。阿尔丰思被送到圣别尔代戴罗的唱歌学校去,曷奈思特在里昂中学读书,不久阿尔丰思也进了这个学校。后来阿尔丰思得到了奖学金,读到毕业,而做哥哥的曷奈思特,却不得不因为家境困难的关系,辍学去帮助父亲。现在,我是来到都德所谓“偷油婆婆”的屋子前面了。门是虚掩着。我轻轻叩了两下,没有人答应。我退后一步,抬起头来,向靠街的楼窗望上去:窗闭着,我看

16、见静静的窗帷,白色的和淡青色的。在大门上面和二层楼的窗下,我又看到了一块石头的牌子,它告诉我那么优秀的作家曾在这儿住过,像我所知道的一样。我又走上前面叩门,这一次重一点了,但还是没有人答应。我伫立着,等待什么人出来。我听到里面有轻微的脚步声慢慢地近来,一直到我的面前。虚掩着的门开了,但只是一半;从那里,探出了一个老妇人的皱瘪的脸儿来,先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先生,你找谁?”她然后这样问。我告诉她,我是想参观一下一位小说家的旧居,那位小说家就是阿尔丰思都德,八十多年前,曾在这里的四层楼上住过。“什么,你来看一位八十多年前住在这儿的人!”她怀疑地望着我。“我的意思是说想看看这位小说家住过的地方。我读过这位小说家的书,知道他在这里住过,顺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