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

上传人:请**** 文档编号:378408121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5篇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1 年代: 唐 :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唐诗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

2、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

3、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

4、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2 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王

5、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6、。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7、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

8、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9、,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 颔联意谓:皎洁的月光丝丝缕缕,照进松林里,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岩石上, 竹喧归浣女:意指西北之秋,水颇珍贵,于是一阵秋雨后,洗衣女便在月夜结伴而去,从竹林归来时笑语喧哗。 尾联意谓:任它春芳消尽,此处秋色留人。王孙,本指贵族子弟,也指游子(参见王维竹馆注,此处特指自己,旨大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之意,含蓄地表达自己决心隐居山中的心情,可谓绝妙。 赏析: 王维诗文的特色是:文清似水,诗美如画。他无愧为诗人兼画家。居山秋暝一诗将秋山暮色描绘得清新幽雅美如画,令人迷恋、惊讶。 王维 山居秋暝整理4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0、。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释: 1.暝:日落,夜晚。夜色。 2.空山:幽静的山。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也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n):洗。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8.随意:尽管,虽然。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春芳:春草。歇:干枯。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本人。 11.留:居。 1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

11、,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它春芳消歇,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15.全文中心: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 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参考翻译: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

12、黄昏美景。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了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写出了山中一场雨之后的空气的新鲜,同样也显示出对朝廷的希望,希望能录用并生用一些有才之人,取代那些自私腐败的官员,重振天朝雄威。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这一联写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希望过上一种平净幽雅的生活。此二句堪称绝唱,一个“明”显出月亮的皎洁,一个“清”显出泉水的清冽。这两句用来表示自己洁身自爱,清淡如水。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浣女在洗衣服,渔民下网捕鱼,本联另一层意思

13、是,一些不速之客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打破了诗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流”。这句诗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是说:美好的春景虽然消失了,秋天的颜色还是很美的。王孙公子可以留在山中不必归去了。写留恋山中美景,不想归去,想抛开红尘凡事,过隐居生活。 “空山新雨后”开门见山点出一场大雨之后的鲜空气,表达向往一种清幽的生活,

14、希望远离尘世的乌烟障气,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理境界。“空山”“新雨”“天气”“晚秋”等几个词就把一副山水画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有一种想入菲菲,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作手法分析: 这首诗的写作技巧。这首诗里运用了多种技巧。比如白描、以动写静、对仗、倒装、用典等。试一一找出并鉴赏。全诗都是用的白描手法进行描摹,所以有人评说“诗中有画”;颔联以动写静,把夜的静谧通过月光流泻、清泉潺流写出;颈联是对仗的手法。尾联是用典。那哪一联是倒装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用的倒装的手法。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

15、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诗词为什么要倒装呢?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