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78399858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度青海省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自测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而访谈、讨论、辩论、演讲等是锻炼学生此种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在此之前应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这几种口语交际方式的基本知识。枯燥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理论性的东西,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当成为教师备课着重考虑的因素。在讲解“访谈”知识时一教师就多次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其中不合理的一处是( )。A

2、.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播放了杨澜采访余秋雨教授的视频片段,旨在让学生学习杨澜的互动方式B.讲解“访谈中的预备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作家萧乾夫人文洁若女士时所用的提问C.讲解“访谈中的即兴提问及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举例介绍上海卫视财富人生主持人叶蓉与明基电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曾文祺之间的访谈片段D.讲解“访谈需保持互动性交流”时,教师想举杨澜的访谈艺术进行说明,首先用幻灯片进行杨澜生平简介【答案】 D2、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B.教师需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3、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C.教学方法的选取需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D.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答案】 D3、教师在讲授(论语)十则一课时,打算向学生补充“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求学生协助解决“四书”包含哪几部著作,以下学生的回答,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周易论语孝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周易尚书礼记春秋D.诗经孟子孝经尔雅【答案】 B4、阅读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新课内容,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B.用关键词以“造句”的形式把故事复述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C.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执行学习常规,以便使学

4、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抓住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为后续的解读打下情感基础【答案】 C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教师依据这一建议采取了以下教学行为,其中符合这一建议要求的是( )。A.教师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选修课C.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D.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答案】 B6、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

5、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答案】 B7、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多媒体导入,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B.复习导入,巩

6、固已学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C.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给予学生直观感受D.结合词人两个时期词作风格,深入对比鉴赏【答案】 D8、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口语交际教学”展开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有用信息B.教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交际能力C.教师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验不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表达真情实感D.学生可采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演示文稿,运用电子邮件等多种通讯方式进行交流【答案】 B9、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7、8年版)后,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A.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B.为了教育公平,要尽可能地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资源C.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D.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答案】 B10、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列举元代著名戏剧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A.孔尚任桃花扇B.王实甫西厢记C.洪异长生殿D.汤显祖牡丹亭【答案】 B1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列举元代著名戏剧

8、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A.孔尚任桃花扇B.王实甫西厢记C.洪异长生殿D.汤显祖牡丹亭【答案】 B1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片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电影与文本完美融合,让语文更加有魅力B.用电影内容引出“无形,的笼子,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深入的提问中思想更加深刻C.连续提出5个问题,这5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轰炸”,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针对性、深入性D.教师不应果断否定学生并给出答案,这违背了对学生的赏识性教育的原则【答案】 D1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

9、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 D14、阅读某教师狐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按要求答题。A.电影资源对教师备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B.文意把握的具体要求制约了学生的思维C.文意把握的四种方法在教学中难度相当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答案】 D15、阅

10、读两位教师教学孙权劝学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A.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为学生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B.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C.教师甲的总结有助于达成知识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D.教师乙的总结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答案】 D16、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11、)。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做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答案】 A17、教师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讲到“负荆请罪”的来源,并让学生收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A.卧薪尝胆B.曲高和寡C.物换星移D.夜郎自大【答案】 C18、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

12、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空隙)D.从郦山,道芷阳问行(从小路)【答案】 C19、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答案】 C20、语文小测验后,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已讲过的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分数有的高,有的低。对上述案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该案例表现了学生的差异性B.学生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定会造成学生成果的差异C.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

13、,教师不必改变教学策略D.教师不需要考虑如何建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答案】 A21、学习文言课文时,学生对其中一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很感兴趣,教师借机为学生讲解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特殊句式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归纳相同的文言句式。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为降虏于蛮夷B.夫晋,何厌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沛公安在【答案】 A22、阅读孔乙己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始至终的主角B.本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C.教学对话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D.教师以权威的形象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答案】 D23、学习离骚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九辩九思和九歌,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加强经典文章或段落的记诵,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感情B.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C.以上几篇文章都被收录于楚辞,有助于学生对“楚辞体”的学习和把握D.抓住写人和记事的不同方式,提高鉴赏能力【答案】 C24、学生在作文中对“借代”的修辞手法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