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8362794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主题训练-心怀敬畏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至于“畏”字,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息。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2、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写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王安石为消除宋神宗的顾虑,推行新法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而孔子则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根据材料写一篇带有思辨性的议论文,运用多样的论证手法来阐述你的看法。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请保持字迹工整,卷面整齐。3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根据要求写作孔子在论语中告诫弟子“祭神如神在”,孔子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他真的不是

3、让你迷信,但是你必须得要有信仰。信仰与迷信没关系。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我信自己。”你信自己,那么你自己是谁啊?那就叫迷信。你自己是个虚空无主体的人,你怎么叫信自己,无非信自己的情绪。只要拍着胸脯说“我信自己”,你这一生将过得非常不堪,会被自己耍得晕头转向。那不是一个大丈夫表明自己有丈夫气的话,恰恰是一个狂徒的妄言。事实上,的确每个人必须信自己,但是那个“自己”必须是见独的自己,所谓宇宙间光条条、赤裸裸、独一不二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与宇宙同大的“我”就不是肉身所控制的东西了。问题是一般人有没有那个能力找见那个自己?所以要有无上的敬畏感:敬畏生命,敬畏任何一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

4、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孟子曾经说“君子有三乐”,其中的第二乐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天上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敬畏之花,卓然开放于心头。如果我们对自然对生命对事业缺乏虔诚和敬畏之情,就不会真正体味到生命的美善与生活的幸福。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宗教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是神圣的东西,因为它代表了价值、情感、权力或被公共的信仰赋予了使人敬畏或神圣的品性,它来自整个社会,并被整个社会所支持。著名

5、节目主持人柴静也坦言,“我始终对新闻的现场有一种敬畏之心。”而敬畏,也是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深刻蕴含。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心怀敬畏 “检摄于外,整齐严肃,持守于内,主一无适。” “主一无适”便是敬,敬者是无时不敬,无时不慎的沉稳,是恭敬炎敏坦然悠远的收敛,敬是一种人生态度,他不是黎明即起,勿多勿恋的日常习惯,也不是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专一治学的勤奋,它彰显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灵魂因此而升华,心亦幻彩。敬畏之心,是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虚怀若谷的态度。因为有了敬畏,纵使身居高位也能明晰心中经纬,才能时时提醒自己

6、,不要得意忘形,贪得无厌。曾国藩曾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时时秉持这样的理念,在攻下南京,剿灭太平天国,手握重兵,他才能抵御诱惑,不为所动,从容写出“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境界高远的诗句;才有勇气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洗涤掉过去不好的东西,重获新生;才有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境界。敬畏之心,是步履从容的沉稳和宁静致远的心态。现代人大多失了敬畏,他们在社会网络上,肆意用道德绑架毒害他人的心灵。他们用最漫不经心的笔触随意的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戾气,他的不可一世,他的满心浮躁。记得那些对中国女排的声讨吗?记得那些对明星秘闻亮起的眼睛吗?记得在葬礼上那些不

7、合时宜的玩笑吗?庄重的场合少了静,生命的厚度便被削弱,心也浮华起来。当世上所有人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油滑当智慧,那么社会的底线已被击穿,所以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它不只是创造制造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应成为我们的处世哲学。心怀敬畏,潜心明志,沉稳,就如修补古籍的高慧云,闲看堂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陈浅优雅。敬畏之心,是天人合一的超脱和永恒的和谐思想。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在这广阔的浩瀚的大千世界中,人生而如一根芦苇,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现代科技和大工业浪潮的冲刷下,打磨掉了我们心中敬畏自然的信仰大厦;而中国古典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诠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怀一

8、颗敬畏之心对待自然,才不会有那愈演愈烈的生态预警。就像余秋雨先生执着追寻的生态文化一样,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凛冬将过,万物即生,我们正青春。我们愿,学着榜样的样子,奔赴春天;怀着虔诚的敬畏,遇见更好的自己;带着自律的力量,走向更远的地方。【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提出“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然后通过程颢、程颐、朱熹的话对“敬”进行了解释。程颢的话意思是“认识得到这个道理,用诚静恭敬保存它罢了”;程颐的话意思是“涵养德行需要用敬礼”;朱熹的话意思是“敬不是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

9、而是做事要专注,专心致志把一件事做好做精”。此三者从敬畏道理、涵养德行以及做事等角度对“敬”的内容、态度等进行了解读。接着解读“畏”,通过张居正的话进行解释,他的话意思是“志向成功于有畏惧之心,而荒废于懈怠。敬畏而不粗心大意就会思考,思考就会通晓最细微的问题;敬畏而不轻率,就会谨慎,谨慎就会事事成功”,强调了“惧”对于志向的重要作用。材料最后总结了敬畏对于人的道德、三观养成和事业的重要意义。由此得出,本次作文应围绕“敬畏”来写。我们可以写“敬畏”的对象、内涵,可以分析“敬畏”对于我们青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尤其要结合“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分析青年应有“敬畏”之心,对于事业、德行养成、自身成

10、长要心存敬畏,如此才能有所作为。立意:1.不放肆而德成,存敬意以致远。2.以敬畏心做挚爱事。3.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4.敬畏,在自律和自觉中成长。5.敬畏,在自律和自觉中成长。2例文:有所畏,有所不畏儒家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即只要符合仁义,处事不妨灵活机变一些,不可墨守成规。为了仁义,孔子恭敬谨慎,“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因为他敬畏的是国家的礼法;为了仁义,孟子威武不屈,“虽千万人吾往矣”,因为他维护的是正义和真理。故曰:君子也,无畏,无不畏。有所敬畏,才能彰显人性的荣耀。据说,波罗的海边的哥尼斯堡城头置放着一座铜碑,上面镌刻着一位者的话:“有两样

11、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是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且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人,在道义和真理面前,无不谦卑敬畏。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一个盛水的碗,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弘一法师仁爱的人性光辉。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对生命的敬畏,其实就是对仁爱的呵护人,因敬畏而高贵。当然,敬畏天命,是指我们要敬畏自然万物的规律,瓜熟蒂

12、落,水到渠成,不能见利而忘义,给子孙留下污染的水流和天空;敬畏大人和圣人之言,是要我们法古今完人,在先哲的指引下,使人类的文明更加璀璨。但是,一些人却墨守成规,不去深究圣人之言的深意,而是死守教条,抱残守缺,不知与时俱进。清朝嘉庆皇帝,面对变化的政局,不知与时俱进,反而每天照着先帝的“起居录”刻舟求剑式地管理国家。没有勇气去改革和创新,他没有勇气改革,害怕失败,从而使整个大清帝国一步步滑向衰败的深渊。王安石之所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因为他心中有拯救天下的道义和责任。他打破陈旧的阻碍进步的桎梏,用他的卓然不群的气魄和勇气,积极革新,只为改变当时朝廷积弱积贫的局面。只要心存仁

13、爱,与时俱进,不论是菩萨低眉,还是金刚怒目,都可为一世之雄也。我们应该始终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则牢记于心,同时也要有勇气突破人生的困局,积极开拓创新,不轻言放弃。所以,君子需相机而行,有所畏,有所不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引用王安石的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说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意在启示我们应该勇于突破旧俗,有创新意识,不要拘泥于世俗言论,要有自己的坚持。材料二引用孔子的话,强调人要有所畏惧,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即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

14、圣人的言论。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这也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畏天命,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因为顺之则吉,逆之则凶。畏大人,是对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为他们负责治理国家,位高权重,维护着社会的秩序,稍有差错,便会祸及百姓。畏圣人,是因为圣人的话具有万古不易的道理,指出了人生应该遵循之道,违背了就会有灾祸,足以使人敬畏。这里的“畏”不是畏缩不前,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倡导人要有敬畏精神,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走得快。所以,这个世界很多事物和规律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心存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不会道听途说,懂得凡事适可而止,懂得如何取舍。总之,王安石的话体现了“不畏”,孔子的话

15、体现了“敬畏”;王安石的话围绕“革新”,孔子的话围绕“规范”。考生应谈论两者的辩证关系,前者会更有深度,更能体现思辨性。也可综合立意,既要具有无畏的精神,也应有所畏惧,无所畏惧,让我们成为生活中的勇于创新者,有所畏惧让我们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写作时,可首先提出人应有所畏,有所不畏。然后进行辩证分析,畏与无畏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做到心有所畏,在准则中找寻真正的自由,活出真实的自我;在创新开拓的路上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如果论证应该具有无畏的精神,则可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畏”与勇于创新的“无畏”形成对比,以充分的论证人应该有所畏,有所不畏。立意:1.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生命。2.要有无畏的精神,不惧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3.做心存敬畏又能勇于开拓的时代新人。3例文:常怀敬畏之心检摄于外,整齐严肃,持守于内,主一无适。主一无适便是敬,敬者是无时不敬,无时不慎的沉稳,是恭敬炎敏坦然悠远的收敛,敬是一种人生态度,他不是黎明即起,勿多勿恋的日常习惯,也不是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专一治学的勤奋,它彰显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灵魂因此而升华,心亦幻彩。敬畏之心,是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虚怀若谷的态度,因为有了敬畏,纵使身居高位也能明晰心中经纬,才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贪得无厌。曾国藩曾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时时秉持这样的理念,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