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8276742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3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2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3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

2、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4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5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图1)。图1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3、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6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7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图2)如下:19世纪5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90年代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图2这一变化过程

4、表明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8图3为留存至今的一封实寄信件封面,上面贴有1930年3月“赣西南赤色邮政”的邮票。图3由上述材料可知A革命根据地注重基层组织建设 B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C江西和湖南革命政权走向联合 D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力不断提升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体现出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改

5、造工作的有序开展1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图4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图4注:一般意义上,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1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但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形成了一些“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A中间阶层不断壮大 B等级结构日益复杂C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D社会矛盾有所缓和12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

6、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泛设立1316世纪早期,伊比利亚人来到南亚,把马尔代夫的海贝运回欧洲,然后再将其转运至西非,作为货币购买奴隶及其他商品。这一做法A拉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B开创了亚非贸易网络C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D助推了资本原始积累14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A

7、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15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16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二、

8、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至正中,(松江府)户一十七万七千三百四十八:民一十三万五千三百五十八,儒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军三千五百七十四,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弓手二十九,乐人一十三,海船舶商梢水艄工、水手五千六百七十五,铺兵二十九,财赋二万一十五。色目三十一僧尼寺院六百一处,僧六千七十二名;道士宫观七十六处,道四百九十四名。摘自顾清等松江府志(1)材料反映了 (朝代)的 (户籍制度)。(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划分户口类型的依据。(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朝代户籍制度的影响。(6

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表1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表1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商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西周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春秋战国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秦统一使用小篆汉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魏晋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唐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宋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元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明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

10、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清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民国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1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1553

11、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

12、,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陈翰笙(18972004)在苏联担任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期间,曾与苏联、匈牙利等国经济学者围绕中国社会性质展开论辩。这些外国学者机械使用马列理论,否认当时

13、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中国农村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陈翰笙与其进行了激烈争论,但缺乏有力的辩驳证据,遂决定“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回国之后,为了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陈翰笙组织一批学者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无锡、保定及广东岭南等地展开农村调查和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渐形成“中国农村派”。中国农村派认为:在中国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性生产方式是并存的,但封建残余占优势;中国农民的商品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生产,而是贫困导致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未占优势,半封建的小农经营仍是农业经营的支配形态,阻碍着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半封建性有维持作用。摘编自李金铮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农村经济的主张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农村派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中国农村派的活动及主张进行阐释。(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DCAADABABBBDCDC1【答案】C【解析】本题以河北地方文化遗存创设问题情境,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