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8230219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有答案和解析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写好姓名,并在规定区域内填涂好考试号。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是古代关中通往蜀地

2、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古代时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隧洞。下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据此完成小题。 1.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2.在图中甲地修路时,古人采取的对策是()A.沿河成路B.陡峻盘旋C.岭横越垭D.险绝而栈3.褒斜古道大多数路段与河道并行,其目的是()A.利用水路,得其舟楫之利B.靠近水源,不虞缺水之困C.水边无树,无穿密林之苦D.沿河为谷,线路相对平坦 【答案】1. A2. C3. D【解析】【1题详解】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利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与“火焚

3、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是因岩石内外受热不均,导致岩石崩碎,A对。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与受热不均无关,且不属于岩石原地破碎,B、C、D错。故选A。【2题详解】甲地位于分水岭附近,没有河流存在,不会是沿河成路,A错误。图中比例尺较大,代表实际距离较小,反应的内容较详细,基本上图上的线路可以代表实际的情况。从图可以看到甲地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可以推测出甲地附近应该是分水岭。陡峻盘旋其实就是沿着陡峭的山地迂回盘旋,之字形前进,其目的是将道路距离加长,道路坡度减缓。分水岭一般是一系列连续走向的山脉,而不是单独的山峰,所以不可能在这里盘旋修路的,B错误;险绝而栈则是指在极度危险没有路的

4、地方,比如悬崖峭壁处,通过凿壁架木成栈道通行,图中没有信息反映该处是陡崖地形等,D错误;而从分水岭处横贯通过最可能的就是修隧道或在地势较低处直接穿过,岭横越垭其实就是:前面横着一道山岭,找一个海拔比较低的垭口(相当于山地的鞍部)穿越过去,刚好符合图中的示意,有分水岭,古道又是横贯而过。故选C。【3题详解】河道旁边一般有较宽的河谷,线路相对平坦,修建难度和成本较低,D正确。古道位于山区,难以行船,A错误;道路主要考虑通行便利性,且出行一般会自备水源,B错误;山区河流附近也分布有森林,C错误。故选D。【点睛】交通运输线布局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客货运

5、输需求量、巩固国防和加强民族团结等社会因素以及资金、技术等。摄影爱好者张先生在北京的一栋高楼上,从朝东的窗口以相同位置、相同方向在北京时间9点时拍摄太阳。一年24个节气拍下来,他将24张照片叠加,发现全部太阳点位呈现为倾斜的“8”字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张先生在拍摄到太阳点位甲的时刻,下列地点可能正值日落的是()A.墨西哥城(20N,100W)B.伦敦(52N,0)C.圣保罗(23.5S,47W)D.利马(13S,77W)5.摄影师张先生在拍摄到太阳点位乙时这一天,北京太阳视运动的投影图类似于()A.B.C.D.6.下列两个太阳点位代表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差值最大的是()A.甲与乙B.甲

6、与丁C.乙与丙D.丙与甲【答案】4. A5. B6. D【解析】【4题详解】材料中,“摄影爱好者张先生在北京的一栋高楼上,从朝东的窗口以相同位置、相同方向在北京时间9点时拍摄太阳”,则太阳直射点越靠近北回归线,该时刻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直射点越靠近南回归线,该时刻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可得甲为夏至日,丙为冬至日。张先生拍摄到太阳点位甲时北京时间为9点,即120E地方时为9点,经度每差1时间差4分钟,且东边时间早西边晚,墨西哥城与120E之间经度差为220,且墨西哥在西,则此时墨西哥城地方时为18点20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故日落时间晚于18时,墨西哥城位于北半球,则墨西哥

7、有可能正值日落,A正确;伦敦与120E之间经度差为120E,则此时伦敦地方时为1点,处于深夜,B错误;圣保罗与120E之间经度差为167,此时圣保罗地方时为前一天晚上21点52分,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南半球昼短夜长即在18点前日落,C错误;利马位与120之间经度差为197,此时利马为前一天19点52分,利马位于南半球,日落时间早于18点,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根据上一题中已经推断出丙为冬至,按照太阳点位的先后顺序及乙与丙之间所差的节气数量可知乙为春分,春分全球日出方向为正东,日落方向为正西,该地又位于北京,正午太阳永远在正南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当太阳

8、直射北回归线时即北半球夏至日,北京昼最长,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即北半球冬至日北京昼最短,甲为夏至日,丙为冬至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夏季风向和沿岸海底地形是影响粤东至闽南沿岸夏季上升流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夏季珠江径流对东经116以西的上升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图示意粤闽沿海部分区域海底地形,读图完成小题。 7.夏季时甲处上升流形成主要机制是()夏季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为离岸风近岸水浅有利于海水上泛近岸水深有利于海水上泛A

9、.B.C.D.8.夏季珠江径流对乙处上升流有明显抑制作用,原因在于()A.汇入的河水密度大,入海后下沉,抑制了乙处海水上泛B.汇入的淡水密度小,海水层稳定,抑制了乙处海水上泛C.夏季汇入的淡水多,水流速度快,冲击了乙处海水D.夏季汇入的河水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冲击了乙处海水【答案】7. A8. B【解析】【7题详解】依据图形信息,甲乙夏季既会受东南季风也会受西南季风的影响,由于甲地西面背靠大陆,西南风为离岸风,正确;东南风为向岸风,错误;图中由经度差可知表示的区域范围较大,海岸线即为0米等深线,由海岸线与20米等深线较稀疏可知由近岸水浅,利于海水上泛,正确,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8题详解】夏季珠江径流量大,在西南季风和海水运动的共同作用下,珠江水向东扩展到乙处表层,珠江水较底层海水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海水层结稳定,抑制了乙处海水上泛,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上升流,又名涌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海流,是由表层流场产生水平辐散所造成。如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因表层流场的水平辐散,使表层以下的海水铅直上升的流动。相反,因表层流场的水平辐合,使海水由海面铅直下降的流动,称为下降流。上升流和下降流合称为升降流,是海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构造线是指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

11、”,辉绿岩为侵入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该区域地质构造线的主要延伸方向为()A.东南西北B.南北C.东西D.西南东北10.下列关于该区域地质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地质构造以向斜为主B.花岗岩体侵入晚于辉绿岩C.辉绿岩体侵入受断层限制D.E地层可寻三叶虫化石【答案】9. A10. D【解析】【9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地质构造线指的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由图可知,图中以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岩层层面为主,结合图例中的指向标可知,其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是东南西北方向,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10题详解】由图可知,图中中心部分岩层形成于寒武纪,年代较老,两翼岩层依

12、次形成于年代较新的志留纪和泥盆纪,说明区域地质构造以背斜为主,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花岗岩没有侵入三叠纪岩层,即早于三叠纪岩层,辉绿岩侵入了三叠纪岩层。即辉绿岩晚于三叠纪岩层,说明花岗岩岩体侵入早于辉绿岩,故B选项错误;由图可知,断层切断了辉绿岩,即辉绿岩的形成要早于断层,故辉绿岩岩体侵入不受断层限制,故C选项错误;E地层是寒武纪地层,属于古生代早期,可寻三叶虫化石,故D选项正确。【点睛】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土壤有机碳是指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的碳,其含量与

13、土壤的温度、水分和地形的坡向、坡位有关。图左示意祁连山中段黑河大峡谷两岸山地垂直带谱,图右示意峡谷南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累积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1.与峡谷北岸相比,南岸垂直自然带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相对高度B.地面坡度C.大气温度D.土壤水分12.与山地草原相比,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 A.储量大温度低,分解少B.储量大温度高,生物量大C.储量小水分多,淋溶强D.储量小水分少,生物量小13.土壤有机碳比重随土壤深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基岩风化速度B.土质疏松程度C.物种根系分布D.枯枝落叶数量【答案】11. D12. A13. C【解析】【11题详解】从两侧基

14、带看,均为温带草原,最高处均为冰雪,不存在相对高度限制垂直自然带发育的情况,A错误;两侧坡度差异不大,且每一侧坡度均有较多变化,不会因此影响数个自然带的变化,B错误;两侧相距不远,大气温度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从南坡草原-森林-草甸的变化可知,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呈少-多-少变化趋势,说明南坡形成迎风坡坡面降水比较明显,影响了土壤水分,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高山草甸相较于山地草原,海拔高度更高,温度更低,B错误;虽然生物量较小,但由于温度较低,分解少,存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更大,A正确,C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由图可知,土壤有机碳最大埋藏深度呈现出森林最深,高山草甸最浅,且比重最高的位置位于中部的某处的特征,基岩提供矿物质而非有机碳,A错误;土质疏松程度对土壤有机碳比重影响较小,B错误;根系森林植被最深,分布广,草甸最浅,C正确;枯枝落叶主要影响地表的有机碳分布,深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点睛】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土壤中的碳包括无机碳与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各种正价态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