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78125327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Word版无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安徽县中联盟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5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2、. 良渚古城的城市结构包括城址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郊区聚落,遗址共发现各类台地300余处。其中城址区、水利系统均为人工营建而成,土石方量达1005万立方米。由此可知,良渚古城( )A. 社会分工出现细化B. 展现出较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C. 社会经济繁荣发展D. 已具备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态2. 商君书中记载了商鞅“驱以赏”的促农策略,即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或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并采取抑末政策来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商鞅的这一策略( )A. 主要为强国和战争服务B. 阻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C. 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D. 反映了

3、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3. 下面为考古学者在广西北海发现东汉时期文物统计表(部分)。这可用于说明( )文物简介波斯陶壶无论造型、做工还是釉色都与我国汉代绿釉陶壶风格明显不同。绿柱石、水晶混合串饰除9颗水晶、1颗玉髓外,其余均为绿柱石(主要产区在南亚,是当地流行的奢侈宝石)。铜钹打击乐器;其背部的柿蒂纹、菱格纹,具有强烈的域外色彩。胡人俑座陶灯俑座为男性胡人,发髻置于前额,尖下巴,络腮胡须。A. 东汉与南亚国家商业贸易联系密切B. 文明交流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技术发展C.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 丝绸之路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4. 西晋时,南方冶铸业并不发达,到东晋时,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

4、心,建康有左右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除官府冶铁作坊之外,民间鼓铸也有发展,冶炼技术还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南方冶铸业的发展得益于( )A. 民族交融的加强B. 古代经济重心的转变C. 小农经济的衰退D. 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5. 唐代寺院一般都拥有庄田,而且寺院庄田不断扩大,如天台山国清寺一次就购置庄田12顷,杭州龙兴寺也“于众中募财置良田40顷”。而且,佛教寺院享有免纳赋役的特权,“天下百姓,或冒为僧尼道士”“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这些现象( )A. 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利益B. 说明佛教教义出现质变C. 表明政府放松了人身控制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6. 据史料记载,唐朝就已经

5、设置了市舶司,且唐朝对外交通拥有七条国际海路,主要干道四面通达,各航道向海外广泛辐射,构建起唐代散射到世界各国的路径。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A.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 文化发展兼收并蓄C. 实行开放对外政策D. 边疆形势稳定和谐7. 宋代州设置通判的员数,分情况制定:文臣为知州的州,一般设通判一员,不及万户的州不设通判;武臣知州的州,无论大小一律设置通判一员或者二员。宋代通判的设置( )A. 提高了各州行政效率B. 意在提升地方上的军事实力C. 保障了国家决策正确D. 凸显出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8. 如表是关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金史太祖本纪“师还(自宁江

6、州还)谒宜靖皇后,以所获颁宗室耆老。以实里馆资产给将士。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金史兵志“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金史桓赧传“世祖闻肃宗败,乃自将经舍狼、贴割两水,取祖赦、散达之家世祖至,责让肃宗失利之状。使欢都、冶诃以本部七谋克助之。”A. 强化了契丹的管理系统B. 具有军事组织的性质C. 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D. 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9.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此后除了翻刻五代监本十二经外

7、,国子监还遍刻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并大规模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及文选文苑英华等诗文总集。这反映出当时( )A. 印本成为文化传播主流形态B. 雕版印刷技术发展促进文化传播C. 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D. 木活字在印刷行业中得到了普及10. 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口奴婢,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宋代奴婢与主家的关系,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样,“自今人家佣凭赁,当明设要契”。契约写明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B. 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C.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D.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11.

8、如表是关于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 )时间内容洪武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职卑位微”,“帝方自操咸柄,学士鲜所参决”。永乐时期内阁学士的品秩不高,但他们经常能参与对重大政务的研讨,甚至对于六部的要政,也可以在御前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议,以供皇帝参考。洪熙至宣德时期内阁学士逐渐担任了代替皇帝草拟诏令敕浩的工作,还负责起草批复奏章的“票拟”任务;后期的大学士有些兼任尚书之职,六部尚书有事一般先请示内阁大学士。A. 内阁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B. 法定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C. 内阁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D. 决策权和执行权逐渐合一12. 顾颉刚说道:“元朝以来,海道的交通便没有被冷遇过;到后来更被视

9、为万里往来的要道后来明成祖又跟着起了一番壮举,竟把南洋一带彻底查访一周。”明成祖这“一番壮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开辟荆榛逐荷夷”B. “千里西去联月氏”C. “杀尽倭奴兮”D.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3. 清崇德元年,成立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在蒙古衙门的基础上成立了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年间定尚书,其官制同六部,成为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康熙年间,理藩院机构逐渐完善。清前中期,理藩院直接管理西藏事务。理藩院的发展( )A. 体现了清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B. 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C. 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版图D. 逐渐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的隐患14. 1764年,中国

10、总人口为20560万,到了1812年增至33300万余人,再至1835年已增至4亿人。人口增长的同时,地方行政机关州县的数量并无太大变化,大约12001300个,而且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由此可推知( )A. 清廷的统治效能相对下降B. 人地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C. 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D. 清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15. 明朝由于产权制度的缺失,导致了生产性人力资本商人向寻租性人力资本官员的转变,另外由于封建专制制度天然的缺失,官员的权力难以约束,导致了绝大多数发迹的商人都对科举进行了投资,通过对政治资源的投资和获取来实现产权和商业利益的保护。这一现象( )A. 提升了豪强地主的

11、政治地位B. 推动了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 缓和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D.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6. 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A. 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B. 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C.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差距D. 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面对天下无道、世风日下的社会动乱局面和“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严峻形势,孔子及其弟子们以上

12、古三代文化和华夏文明的捍卫者自居,将全部关注的焦点都对准了现实社会的“救世”“补弊”问题,把自己的学说定位在“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关于“人道”的框架内。当孔子和孟子在各国诸侯之间奔走游说,竭力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均未能见用,然而在汉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董仲舒的学说和汉武帝的治国之道却找到了共同的指向,那就是维护皇权大一统。董仲舒向武帝上书“天人三策”,其建议受到武帝重视,朝廷在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专用儒经,汉代儒学由此得到尊崇。摘编自陈效鸿从春秋到汉初:儒家思想的历史际遇材料二 宋儒在排佛的同时,开始反思儒学。王安石、张载、二程、邵雍等开始把目光投向佛老典籍,他们大量阅读佛老书籍,以“惟理是

13、求”的原则,或援佛老入儒,或以儒释佛老,在吸收了佛老的精髓后,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儒学理学。理学把自然界和入类社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伦理纲常、封建统治是永恒不变的“天理”。理学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儒学长期萎靡不振的局面,而且改变了以往儒学那种繁琐经学形态。这种学术被后世奉为官方哲学,并成为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流,它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摘编自王冠英主编中国文化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孟的主张“未能见用”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社会价值。(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

14、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学说和理学的相同点。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历十四年(779年)年末,杨炎上奏德宗皇帝,请求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并取消各种杂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初一、德宗正式下诏,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是地税和户税合二为一的一种税收制度,除此原来的租、庸及杂徭等全部免掉,纳税项目比以前减少,纳税时间明确集中,夏季税收的纳税期限最迟在六月底以前,秋季税收的纳税期限最迟在十一月底以前,便于农民缴纳和政府征收管理。“两税法”以贫富为差,殷富者多交,贫穷者少交,贫富的划分标准主要看资产的多寡,开辟了主体税种资产化的先河。后世的税制改革,基本上沿着“两税法”

15、改革的方向进行。摘编自郭祥古代重大财税改革与营改增的共性材料二 按照清初制度,民间男子十六岁至六十岁的称“丁”,而女子和未成年的男子统称为“口”,丁与口都记录在“户”上。清初制度要求成丁为国家服徭役,徭役可折算成白银,以代役银的形式缴纳给国家,这就是丁银。而丁银征收在后期成为压在贫苦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大批农民无法忍受丁银不均的负担,被迫选择反抗或逃亡。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永不加赋”政策,固定了丁银赋税总额,并为后期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康熙年间,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雍正时,“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倒逼清政府改革赋税制度。康熙末年已在广东、四川、直隶等地试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就此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