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中学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78125247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黔江中学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12022年度高三上9月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关帝王肖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说春秋末期周代的明堂“上绘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垂兴废之诫”。这表明周代悬挂帝王肖像的主要作用是A. 承担教化功能B. 象征权力来源C. 体现写实风格D. 强化祖先崇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上绘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垂兴废之诫”体现的是周代悬挂帝王肖像学习尧舜的贤德,吸取桀纣亡国的教训,强调的是教化的功能,A选项符

2、合题意;夏商周时期鼎是权力的象征,如大禹铸九鼎,B选项排除;尧舜属于原始社会的领袖,与周朝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因此其画像无法真实的再现,体现不出写实风格,C选项排除;尧舜和桀纣不属于周人的祖先,D选项排除。2. 下表为不同时期有关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年代记述赵襄子二十三年(前453年)“魏有西河、上郡,以为戎界边”赵武灵王时(前325前299年)“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昭王时(前311前279年)燕将秦开驱逐东胡。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秦遣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设置黔中郡A. 郡的设置是为巩固国防需

3、要B. 楚是设置郡最晚的诸侯国C. 秦国助赵国与燕国设置郡D. 各诸侯普遍推行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上郡,以为戎界边”“筑长城,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等信息可以看出,设郡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抵抗“戎”“东胡”等,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几个诸侯国,只是提取一小段的时间,部分的诸侯国,因此不能说明楚是最迟的,也没有体现秦国对赵国的帮助,也不能代表所有的诸侯,故排除BCD。3.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 )

4、A. 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B. 皇权曾一度削弱C. 内阁权力失控D. 君主集权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明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明初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均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即便后来内阁“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等现象,也是皇权加强的直接体现,内阁制是皇权加强的体现。A项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

5、与题意意思不符合,题干体现的是内阁权力大,排除C。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4. 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B. 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C. 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D. 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曲辕犁使用,大大提高了亩产量,粮食产量较秦汉增加,C正确;秦汉与南北朝两者相差不大,提高并不明显,排除A;南朝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排除B;明清亩产提高与高产作物

6、引入关系密切,排除D。5. 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 限制了土地兼并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解决了王国问题D. 加强了国家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上计制度是中央了解地方政情、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该制度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治理,D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有关,且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更多的也只表

7、现为一种统计制度,不能起到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A项;该制度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相矛盾,不能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时间段为汉初,王国问题并未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6.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

8、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联系与区别。第一,二者都是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第二,两者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第三,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第四,得到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通过外部事物得到理;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心得到理,“内心即理也”。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

9、后有六朝定都于南京。三国东吴时,南京已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在重要节庆张灯结彩的现象,彩灯多山织锦制成。南朝时,南京每逢岁时节庆便呈现“灯火满市井”的盛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贫富差距的缩小C. 纸张用途的扩展D. 市坊格局的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三国东吴时由于彩灯多用织锦制成,因此只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张灯结彩,南朝南京出现“灯火满市井”主要是由于制作彩灯的材料成为纸张,故选C;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也不能体现市坊格局的变化,排除AD;“灯火满市井”并不能说明贫富差距缩小,排除B。故选C。8. 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

10、料选集资料编制A. 自然经济的解体B. 列强入侵的破坏C. 经济重心的转移D. 江南战乱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1857年前后江西人口下降。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西征到达江西,战乱导致人口减少,故选D;自然经济的解体不会导致人口突然减少,而当时列强入浸没有涉及江西,排除B;C和题意无关,排除。9.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A.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 批判“左”倾错误的

11、危害性D. 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D项错误。10.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

12、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A. 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B. 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C. 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D. 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的工业符合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标准,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现状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上海工业的发展虽然与其是通商口岸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13、,故排除C;D项表述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11.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器物制度文化,其中中国近代经济的现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政治的现代化开端于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提倡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辛亥革命提倡建立民主共和制,B项正

14、确;A项里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C项体现的是列强的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排除C项;D项是中国人们的抗战史,体现的是中国人们救亡图存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12. 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在上海讲演时倡导:学生自主自治,注重平民教育,实行社会服务,遭到不少教师和官员的消极抵制。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长沙讲演时认为:改革中国政治最好是采用苏俄方法,不宜用西洋民主政治,一时大受欢迎。两人演讲的遭际不同,原因不包括A. 杜威学生自治的主张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B. 罗素的演讲契合了当时中国的思想传播趋势C. 中国外交失败使国人对西方的民主深感失望D. 国人尚未意识到平民

15、教育是救国的当务之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杜威和罗素的讲演在中国受到不同的待遇,主要原因是当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国人对西方的民主感到失望,同时对学生自治,挑战教师的传统权威产生质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符合知识分子的认识理念,因此受到欢迎。平民教育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教育思潮和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提高平民文化知识水平,达到消灭不合理现象,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13.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