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脑脊液产生及检查值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CNS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脑膜炎1)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明显升高2)白细胞数显著增加,可高达1000—2000×106/L,脑脊液细胞学改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3)蛋白含量增高,多在1—5g/L,甚至可达10g/L4)葡萄糖浓度常在20—50mg/dL之间2、结核性脑膜炎1)外观有时呈毛玻璃样改变,压力增高2)脑脊液白细胞数多在(50—500)×106/L,病程初期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3)蛋白含量增高,多在1—2g/L,如有梗阻更高4)葡萄糖浓度多<50mg/dL,常显著降低3、病毒性脑膜-脑炎1)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2)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正常或增多,通常10—500×106/L3)蛋白含量正常或轻、中度增高,<1g/L4)葡萄糖浓度正常或轻度降低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1、多发性硬化1)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2)脑脊液细胞学正常,或者以淋巴细胞性炎症为主,可伴有单核吞噬细胞和浆细胞等2、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性炎症为主,可见到嗜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见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等。
3、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升高或者正常,少数超过100×106/L,脑脊液细胞学多以淋巴细胞为主4、吉兰巴雷综合症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GBS的特征之一,即蛋白水平升高而细胞数正常;病初CSF蛋白正常,在第一周末蛋白水平升高,临床症状稳定后蛋白仍可继续升高,发病后3—6周达高峰,迁延不愈患者CSF蛋白可高达20g/L,是神经根病变导致根袖吸收蛋白障碍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脊液细胞学可见大量红细胞,并伴有嗜中性粒细胞反应,嗜中性粒细胞2—3天达高峰;出血2—3d后可见激活单核细胞、细胞吞噬细胞,5天后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10天后可见胆红素吞噬细胞,且可持续数周脑脊液产生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约20%的脑脊液在脑室中,其余分布在颅内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中脑脊液标本主要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一般采用第3管脑脊液用于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学检查,标本量不少于2ml为宜 脑脊液各项检查值临床意义一、脑脊液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随呼吸波动在10mmH2O之内。
儿童压力为0、4-1、0kPa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压力低于正常值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侧卧位成人正常压力:80-180mmH2O颅内压异常情况:颅内压升高:>180mmH2O,多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水肿、脑外伤、颅内感染、脑卒中、静脉窦血栓形成、良性颅内压增高,以及心衰、肝性脑病等颅内压降低:<80mmH2O,多见于低颅压、脱水、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脑脊液漏等 二、脑脊液常规1、颜色:正常为无色透明颜色异常情况:(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8、6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呈黄变症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2、细胞数:正常白细胞数为(0-5)x106/L,多为单个核细胞,6-10x106/L为界限状态,>10x106/L即为异常。
三、脑脊液生化1、蛋白蛋白定量:正常值为0、15-0、45g/L,儿童为0、20-0、405g/L蛋白质异常情况: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常见于脑膜炎、出血、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脑脊液蛋白降低:腰穿或硬膜损伤引起脑脊液丢失、身体极度虚弱和营养不良者2、葡萄糖正常值为血糖的1/2-2/3,为2、5-4、4mmol/L,<2、25mmol/L为异常3、蛋白电泳脑脊液蛋白增高、前白蛋白比率降低甚至消失:各种类型脑膜炎4、免疫球蛋白正常脑脊液IgG含量10-40mg/L,IgA含量1-6mg/L,IgM含量极微5、氯化物正常值120-130mmol/L,儿童为111-123mmol/L四、脑脊液病原学检查ELISA方法检查脑脊液病毒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