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zht****990 文档编号:37761921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黔东南州名校2023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对照组的胚芽鞘直立生长B.甲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

2、本一致D.胚芽鞘尖端发生极性运输使甲,乙两侧的IAA分布不均匀2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如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的子细胞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所以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C.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说明

3、没有新基因产生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能发生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使人均耕地减少,导致粮食供给紧张B.植被破坏加剧会造成严重的耕地退化C.过度开垦土地加速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气候条件逐渐恶劣D.大气中的CO2增多为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原料,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5一对夫妇,妻子正常,丈夫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有关基因用B、b表示),则其女儿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XbXbB.XBXbC.XBYD.XBXB6某兴趣小组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123452,4-D溶液浓度0a1a2a

4、3a4根的平均数目(条)1.86.47.87.81.3注:a1、a2、a3、a4依次增大下列叙述与该实验不相符的是( )A.a4浓度的2,4-D抑制生根B.组别1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C.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1与a2之间D.2,4-D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7下列与中学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探究酶的高效性B.常用梨、苹果等组织样液作为检测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C.“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常选用紫色洋葱管状叶外表皮细胞为材料D.“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实验可用无水乙醇溶解色素8(10分)下列有关生态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5、A.重度生物入侵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B.某区域内的两种染色体数相同的植物共同构成一个种群C.计算种群密度时,应去掉数据中的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二、非选择题9(10分)如图是人体免疫过程示意图,ag表示相关细胞,表示相关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ag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填字母),a细胞的名称是_,其种类中吞噬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_细胞。(2)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立即活跃的过程是_(填数字),其特点是_,因此可以迅速消灭病原体(3)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其中_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6、10(14分)2020年初在东非地区发生的蝗灾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沙漠蝗虫因食量大、繁殖力强,危害极大。某科研小组对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沙漠蝗虫卵的数量B.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雨可有效控制其数量C.气温持续升高不利于沙漠蝗虫数量的增长D.影响沙漠蝗虫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综合性的11(14分)某种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某大型水库,导致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下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

7、结构;图2是投放鲢鱼和鳙鱼前后几种鱼的生物积累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若大量含药物A的污水流入该水库,会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这说明_。(2)投放入该水库生态系统中的鲢、鳙鱼属于第_营养级。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鱼的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还应捕杀鲢、鳙鱼的天敌,目的是_。(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若要调查水库中银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

8、,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_,从而达到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改善了水质的目的,这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12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可应用某些特殊植物改善农作物的生活环境和控制虫害。如利用害虫对某些特定植物所具有的视觉、触觉或嗅觉的喜好,在田间种植这些特定植物来吸引害虫,就可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如在果园的果树下种植豆科植物苜蓿,能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减少化肥的使用。回答下列问题:(1)种间关系属于_(填“种群”或“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害虫与农作物的种间关系除捕食外还有_。(2)利用特定植物来吸引害虫,主要是因为这些植物可为害虫传

9、递_信息,从而调节种间关系,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生产中也常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害虫种群的_,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减轻害虫的危害。(3)种植苜蓿通过与根瘤菌蓿互利共生能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根瘤菌在氮元素从_到_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除此外,苜蓿还以“牧草之王”著称,请从群落结构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角度分析,在果园的果树下种植苜蓿,其优点是_。(4)下图为该果园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碳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有_(填序号)。甲同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和_流向分解者。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

10、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再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A、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

11、,B正确;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D、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故选D。2、C【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图分析,甲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纯合

12、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虫基因;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1/2含有抗虫基因;丙植株相当于是抗虫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3/4含有抗虫基因。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个抗虫基因,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细胞中进行了DNA的复制,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乙、丙细胞中都含有4个抗虫基因,B正确;C、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C错误;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

13、的配子中可能含有两个抗虫基因的是乙、丙,D正确。故选C。3、D【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

14、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C、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可能发生了隐性突变,如AA变为Aa,性状也不改变,C错误;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过程中,由于存在细胞分裂的过程,所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能发生,D正确。故选D。4、D【解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环境污染加剧;水、矿产资源短缺;植被破坏。【详解】A、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开垦土地使植被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粮食供给紧张,A正确;B、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B正确;C、过度开垦土地加速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气候条件逐渐恶劣,C正确;D、大气中的CO2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D错误。故选D。5、B【解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有关基因用B、b表示,则患者含有B基因。【详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妻子正常,其基因型为XbXb,丈夫为患者,其基因型为XBY,故其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B正确,ACD错误。故选B。6、C【解析】组别1在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