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史学理论与研究答案版

上传人:优雅的****66 文档编号:377601553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史学理论与研究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史学理论与研究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史学理论与研究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史学理论与研究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史学理论与研究答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史学理论与研究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史学理论与研究答案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26史学理论与研究常考题型考向考题考情中外史学史的回顾;中西方史学的回顾;史学的科学化;文史结合知识;史学理论2021年全国乙卷;20年全国卷,34; 20年江苏卷,17;19全国卷,33,考查角度: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历史观、史学观、历史认识论的深刻内涵。考查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史学价值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方法点拨解答史学知识题,一般采用如下几步:史学知识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更需要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一是时间、空间

2、、设问都要看清,二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和课本知识对号入座,三是最佳的方法就是排除法,除此之外更要珍惜第一印象,答案选定之后,没有十足把握不要修改。1依托史学知识及相关理论,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解题技法】A.了解历史学的概念1.一般历史,包含着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二是对过往之事的理解。即包含两层含义,即客观的历史过程和主观的历史认识。2.历史学又称“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史实”、“史识”、“史论”是构

3、成史学的“三要素”。事实是指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情,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史实是根据史料复原的事实。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B、探寻史料内容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时可以作为根据的东西,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明确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

4、考证,才能对历史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按表现形式分: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民俗史料。按学术价值分:直接史料、间接史料(或称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1 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2 (1)种类: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QQ聊天记录等。(2)价值: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3)局限性:文字资料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往往受到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

5、,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发现、探索历史真实。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3 实物史料(史迹遗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1)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图片,照片等。(2)价值:实物资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字资料更直观、可靠。它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3)局限:实物史料多为片断性,它们可能

6、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非能够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需要历史实物与文献资料,遗迹其它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比如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口碑史料:口碑史料或口述史料,是指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1) 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录音、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2)价值: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3)局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受到当事

7、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4 民俗史料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至今仍旧保存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风俗、民间习惯、文化传统等。(1) 种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2)价值: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信息丰富性,是一种活的史料。(3)局限性:有传说性有虚假性,需要仔细甄别。5.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直接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或转写的史料(也叫原始资料,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间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周书是间接的材料

8、,毛公鼎则是直接的;世本是间接的材料(今已佚)。卜辞则是直接的;明史是间接的材料,明档案则是直接的。以此类推。价值: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地分别看待。运用:两者与文献、实物、口述三类史料的关系: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典例(2021年广东卷)安史之乱时,

9、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

10、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案】D【解析】史料能否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史料作者对历史事实所持立场,旧唐书资治通鉴皆属于官修史书,更多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为君主提供政治借鉴之用,故选D项;刘禹锡的马嵬行是文学作品,受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但也能传达历史真相、保留历史信息,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排除A项;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有较多细节描写,但“还原了”说法过于绝对,并且违背了孤证不立的原则,排除B项;一般来说,时代越近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可信度越高,但也不能绝对化,资治通鉴和旧唐

11、书皆成书于唐代以后,且时间都比较久远,很难衡量二者的可信度高低,排除C项。二、抓住文献材料主旨,直击题目考查相关知识点典例(2021年6月浙江选考)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

12、】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既要辩证的看待,又要历史的看待,应该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等,故D正确;“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些片面,故A错误;“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就是苛求古人,不足取,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既要看动机又还要看效果,故C错误。【解题技法】(1)根据题干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得出考查知识点为文史知识及

13、史学理论与研究。(2)链接文史知识及史学理论与研究等知识点A、文史常识(一)帝王的称谓1.帝、后、王。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2.谥法。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即所谓“谥者,行之迹”,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秦统一后废除旧有的谥法,秦亡后谥法制度又恢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

14、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3.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

15、号称呼皇帝。4.年号。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历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几乎都要改元。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14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为先后两次登基称帝,所以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由于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们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二)、避讳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