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愤》课件28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37727490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28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28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28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28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28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书愤》课件28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书愤》课件28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愤陆游1.加强诗歌的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在气韵。2.把握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感和高贵的人生价值观。3.诗歌鉴赏从意象到情感、从形式到内容的赏析方法。学习目标 回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导入新课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

2、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走近作者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欲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背景介绍 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 300多首。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

3、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文学常识书:书写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愤:解 题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理解诗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4、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结合背景,说说首联中“世事艰”的具体所指?它与下文的哪一内容形成了照应?“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形成照应(作铺垫)。点名了诗题中的“愤”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

5、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不言自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联用什么手法表达情感?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塞上长城”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自己是”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1.诗的起句

6、、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问题探究提示: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2.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

7、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提示:赞同第二种。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

8、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3.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提示: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压制。诸葛亮为三国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且付诸实施。出师表所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正是陆游毕生心愿;

9、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发扬的精神;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吸取的。陆游借古讽今,矢志北伐。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五、六句写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是赤心为国的诗人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尾联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内容梳理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

10、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主旨探究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小 结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书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艺术特色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引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500字左右。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