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

上传人:工****全 文档编号:37724258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三篇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教学目

2、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

3、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二、解题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

4、的写景抒情散文。四、梳理字词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枝ju强(同义复合词)五、理清思路三步走: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两个词语自己概括。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

5、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六、梳理过渡

6、段及抒情线索。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学生齐读1、4、6、9段。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

7、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七、收获读文提取信息点线面三者合一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 的句式来结构全篇。细读文本时,发现其中端倪,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 文章脉络。下为课堂实录。师:冈I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请大家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生(圈点勾画,很快找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师:

8、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生:这四个句子都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师: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再出现,那它就是这篇课文的一一(停 顿)生:它是这篇课文的线索。师:我们先来看文章开头出现的这个句子, 同学们品读一下,想一想这句话 中,哪个词应该重读?为什么?生:“实在”。“实在”是确实的意思,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告诉读者 它的不平凡是不用怀疑的。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再看整句话,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生:总领全文,回应题目,点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师:“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好不生:抒情,而且是直接抒情。生:老师说过直接抒情没有

9、间接抒情含蓄,而且表露的感情过于显白师:那用在这里的直接抒情是否影响了文章的表达呢?生:那倒没有,而且具有感召力和震撼力,能强烈的感染读者。师:是用直接抒情还是用间接抒情,要看整篇文章的格调,如果文章通篇都 是高亢激昂,显性的抒发感情,那么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不会影响到文章的效 果。我们再来看第二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 凡的一种树”,总的来看,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哪句话承接着上文?生: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白杨树”承接上文而来。师:“那”是一个什么代词?它表明了什么?生:“那”是远指代词,表明了作者观察白杨的距离之远。师:上文有回应吗?生:“要是你猛抬眼看见

10、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距离 观察白杨。师:既然是远距离的观察,那么描写的着眼点会放在哪里?生:描写的着眼点在于轮廓,在于大致的外形。师:文中是如何说的?生:“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师:后两个分句构成了什么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哪个分句之上?生:是转折关系,作者的重心放在后一个分句之上。师:那么最后一个分句应当开启下文, 下文的哪些词语体现着白杨树的“不 平凡”?请找一找。生:“力争上游”、“片片向上”、“一律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对这些词语展现的是白杨的什么? 这些词语所体现的是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换句话说,这里的“不平凡”所要体现的正是白杨树内在品质的不平凡

11、。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能说说与第二句的差别吗?生:首先是“那”变成了 “这”,其次是“实在”变成了 “决”。师:哦,是啊!这两个词语发生了变化,我们先来想想,为什么“那”变成 了“这”?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白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他走近了白杨。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生:作者从“干”、“枝”、“叶”、“皮”来描写白杨,而且特别细致,连皮的 颜色都描写出来了,充分看出他距离白杨是多么的近!所以用“这”来承接。师(品读“这就是白杨”,突出“这”):“这”除了与白杨的距离近以外,还 有一种怎样的情味?仅仅是走近白杨吗?

12、生:“这”好像很亲切,似乎表明着作者不但走近了白杨,还走进了白杨的 内心,所以他才能那么深切地感受到白杨的内在气质。师:真好! “这就是白杨树”,不仅仅表明着与白杨树空间的距离,还表明着 作者与白杨树发生了共鸣,真正地从白杨树身上体会到一种力量。 我们再品一品 “决”。“决”字应当以怎样的语气读出?生:特别肯定。生:是坚决的、是坚定的,更加突出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师:那这里的“不平凡”较之上文有无变化呢?作者在下文中表达的着重点 放在哪里?生(读第七段):这里的“不平凡”是有变化的,作者表达的重点是在白杨 树的象征意义之上。师:请同学们勾画出来,并且大声读出。这里点明白杨象征意义的句式采用

13、的是一连串的反问句,请你们变成陈述句读出。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里点出的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生(读):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 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师:反过来看,这里的“不平凡”较之第二句的不平凡在表意上一样吗?生:不一样,这里的表意更进一层,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师:所以,作者在选词上也更进一层,“决”较之实在,更坚定、更坚决, 其实是在更进一步强调着白杨树的精神。我们再来读第四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像北方的农民”。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句 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普通”变成了“普遍”。生:语序也发生了变化,这次把“不平凡”提到了

14、句子的最前面 生:而且也不再构成转折关系了。师:作者为何将“普通”换成“普遍”,它们有何差异?生:“普通”多表示平常,而“普遍”不但表示平常,还表明数量之多。师:白杨树数量很多,很常见,与它相似的北方农民亦是如此。那它们所代 表的精神呢?是一两个人有,还是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呢?生:白杨树是北方农民的写照,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那这种普遍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什么?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生:这样的精神汇聚起来,会变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 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师:至此,文章的主旨显豁

15、而出,因此,作者在表达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时候, 异常直接,而且将“极普通”与“不平凡”合二为一,极普通就是不平凡,普通 之中蕴含着伟大。我们需要细心体味的是,随着文意的突显,作者的选词在发生 着变化,能将这变化一一梳理,我们距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越来越近。以这组句式为突破口,很清晰地将文章的内容与架构呈示出来。需要加强的, 是对文章语句及写法的进一步赏析。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3指导思想: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目标: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