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376938700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

2、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材料二: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

3、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

4、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留连忘返。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

5、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

6、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7、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

8、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C.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D.材料二最后两节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3、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4、有人说李白的玉阶

9、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富有隽永深长的意趣,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一,阐述你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吕汪曾祺小吕是果园的小工。这孩子长得清清秀秀的。原在本堡念小学。念到六年级了,忽然跟他爹说不想念了,要到农场做活去。他爹想:农场里能学技术,也能学文化,就同意了。后来才知道,他还有个心思。他有个哥哥,在念高中,还有个妹妹,也在上学。他爹在一个医院里当炊事员。他见他爹张罗着给他们交费,买书,有时要去跟工会借钱,他就决定了:我去做活,这样就是两个人养活五个人。这样,他就到农场里来做活了。他用一个牙刷把子,截断了,一头磨平,刻了一个小手章:吕志国。每

10、回领了工资,除了伙食、零用,全部交给他爹。小吕已经在农场里长大起来了。在菜园干了半年,后来调到果园,也都半年了。调他来果园时,征求过他本人的意见,他像一个成年的大工一样,很爽快地说:“行!在哪里干活还不是一样。”乍一到果园时,他不大插得上手,有点别扭。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原来果园对他说来是个更合适的地方。果园里有许多活,大工来做有点窝工,一般女工又做不了,正需要一个伶俐的小工。登上高凳,爬上树顶,绑老架的葡萄条,果树摘心,套纸袋,捉金龟子,用一个小铁丝钩疏虫果,接了长长的竿子喷射天蓝色的波尔多液在明丽的阳光和葱茏的绿叶当中做这些事,既是严肃的工作,又是轻松的游戏,既“起了作用”,又很好玩,实

11、在叫人快乐。这样的活,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不论在身体上、情绪上,都非常相投。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金冠、黄奎、元帅、国光、红玉;烟台梨、明月、二十世纪;密肠、日面红、秋梨、鸭梨、木头梨;白香蕉、柔丁香、老虎眼、大粒白、秋紫、金铃、玫瑰香、沙巴尔、黑汗、巴勒斯坦、白拿破仑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有时组长给一个调来不久的工人布置一件工作,一下子不容易说清那地方,小吕在旁边,就说:“去!小吕,你带他去,告诉他!”小吕有一件大红的球衣,干活时他喜欢把外面的衣裳脱去,于是,在果园里就经常看见通红的一团,轻快地、兴冲冲地弹跳出没于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丛绿之

12、中,惹得过路的人看了,眼睛里也不由得漾出笑意,觉得天色也明朗,风吹得也舒服。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夜护秋。组长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他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果园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这里凡是固定在果园做活的,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

13、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远看像支勃朗宁手枪。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他也有使树剪子的时候。大的手术他不敢动,比如矫正树形,把一个茶杯口粗细的枝丫截掉,他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像是丁个头什么的,这他可不含糊,拿起剪子叭叭地剪。只是他并不老使树剪子,因此没有他专用的,要用就到小仓库架子上去拿“官中”剪子。这不带劲!“官中”的玩意儿总是那么没味道,而且,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净“塞牙”,不快,费那么大劲,还剪不断。看起来倒像是你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组长大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心里发笑。有一天,从他的锁着的柜子里拿出一把全新的苏式树剪,叫:“小吕!过来!这

14、把剪子交给你,由你自己使:钝了自己磨,坏了自己修,绷簧掉了跟公家领,可别老把绷簧搞丢了。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周围的人都笑了:因为这把剪子特别轻巧,特别小。小吕这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地说:“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这算了了一桩心事。自从有了这把剪子,他真是一日三摩挲。除了晚上脱衣服上床才解下来,一天不离身。没有事就把剪子拆开来,用砂纸打磨得锃亮,拿在手里都是精滑的。今天晚上没事,他又打磨他的剪子了,一直在细细地磨。磨完了,涂上一层凡士林,用一块布包起来明年再用。葡萄条已经铰完,今年不再有使剪子的活了。另外一样,是嫁接刀。他想明年自己就先练习削树码子,练得熟熟的,像大老刘一样!也不用公家的

15、刀,自己买。用惯了,顺手。他合计好了:把那把双箭牌塑料把的小刀卖去,已经说好了,猪信小白要。打一个八折。原价一块六,六八四十八,八得八,一块二毛八。再贴一块钱,就可以买一把上等的角柄嫁接刀!他准备明天就去托黄技师,黄技师两三天就要上北京。(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组长给新来的工人布置工作说不清地方时,常叫小吕带路,这写出了小吕对果园的熟稔,也写出了他的聪明伶俐。B.小吕愿意搬到果园来护秋,不仅因为他热爱果园,还因为他对自然中的一切充满好奇,这是他不脱孩子气的一面。C.调动工作征询小吕意见、组长为小吕准备新剪子等情节,写出了果园里的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了劳动中的人情美。D.在决定自己买一把上等的嫁接刀时,小吕精打细算、认真合计,这表现了他为承担养家重任而懂事、克己、节约。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吕干活时露出“大红的球衣”,“通红的一团”在“丛绿”中“弹跳出没”,色彩鲜明,富有动感,成为果园一景。B.小说以小吕明天就托黄技师买刀作结,戛然收束而能让读者对小吕未来的美好生活产生期待,有余味无穷的效果。C.本文语言富有特色,多用短句,行文富有节奏美;多用口语和方言,既贴近人物又增强了小说的乡土性和亲切感。D.从全文看,作者有意淡化小吕辍学养家的艰辛,而将笔墨重心落在他的果园生活上,使战胜命运的主题更加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