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376790453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二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并系统论述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家是()。A赞可夫B苏霍姆林斯基C巴班斯基D瓦根舍因 正确答案:B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江南博哥)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故本题选B。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该书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巴班斯基著有教学过程最优化,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我国第一部专

2、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正确答案:C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它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题干语句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故本题选C项。A项: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

3、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B项: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D项: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安排教师上课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正确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其中,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4、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综上所述,题干说法错误。把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获得的规则运用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解决中,解释这种迁移现象的最佳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 正确答案:B 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后续的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题干中强调将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获得的规则运用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解决中,这属于对数学规则、原理的迁移,符合经验类化说的观点。初一(2)班的语文老师,

5、因为学生不爱学习成语,感到非常头疼。为了让学生爱上成语学习,他在班级组织开展了成语变音、成语接龙、成语纠错、成语达人、成语造句、明星秀等系列活动,并设置了荣誉榜,对每项活动的优胜者奖励五角星。当五角星达到一定数量后,学生可以用来兑换橡皮、笔记本等学习用品,一开始学生们对这种外在奖励非常感兴趣,比得是谁的奖品多,后来大家比得是谁的成语说得多、说得准、用得好,再后来大家不再互相比较,而是对成语本身产生了极大兴趣,常常沉浸于成语的结构美、韵律美、和谐美之中,享受成语表达的快乐。(1)从动机转化的角度分析学生的行为变化?(2)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答案:(1)材料中的“不爱学习

6、成语”表明缺乏对学习成语的动机,“一开始学生们对这种外在奖励非常感兴趣”表明学习动机的激发,体现出学生从缺乏动机到动机被激发这一行为变化。“后来大家不再互相比较,而是对成语本身产生了极大兴趣,常常沉浸于成语的结构美、韵律美、和谐美之中,享受成语表达的快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外部向内部转化。(2)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对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教育,开展合作与竞争学习。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

7、生。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当课上老师提问时,学生小丽并不着急举手回答,而是先认真思考后才举手回答,答案也较为全面和准确。这说明小丽的认知风格是()A沉思型B冲动型C场依存型D继时性 正确答案:A 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学生解答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根据题干所述,小丽总是在认真思考后才举手回答问题,答案也较为准确,这说明小丽的认知风格属于沉思型。当提到

8、“熊猫”这种动物,你就会想到它身上黑白相间的颜色、圆滚滚的体型等特征。这样的记忆属于()。A形象记忆B动作记忆C语义记忆D情绪记忆 正确答案:A 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题干中,熊猫是我们看到过的动物,关于熊猫的黑白相间的颜色、圆滚滚的体型的记忆属于形象记忆。故本题选A。动作记忆是指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语义记忆是指以逻辑思维成果和逻辑判断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对其()的培养。A道德认识B

9、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正确答案:D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强的人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动机引起的行为决定。题干中的那些孩子不能抵挡诱惑,正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因此应加强对其道德意志的培养。高考成绩出来后,学生若看见自己的成绩优秀,就会欣喜若狂。此刻的情绪状态属于()A心境B应激C激情D热情 正确答案:C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学生得知高考佳绩后的欣喜若狂正是激情的表现。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一般会选择成功概率约为90的任务。 正确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

10、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简述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正确答案:(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与技能。简述学校德育的途径。 正确答

11、案:(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正确答案:课程开发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儿童发展;(2)社会需求;(3)学科特征。教师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正确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即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题干说法错误。课程开发应该包括教

12、育目标的确立、学习经验的选择、教育经验的组织、教育效果的评价等环节。该论述对应的课程编制模式是()。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环境模式D开发模式 正确答案:B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该模式的代表人物泰勒提出了开发任何课程都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这四个问题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因此,与题干所述相对应的课程编制模式是目标模式。故本题选B。老师上课时会说“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而家长们有时会说“善意的谎言也是可以的”。这种现象违背了德育的()A长善救失原则

13、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C导向性原则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答案:B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题干中老师和家长没有统一认识和步调,违背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两根长竹竿相差1.5厘米,我们难以察觉它们的差别;而两支铅笔相差1.5厘米,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长度的差别。这种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差别的能力称为()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 正确答案:D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

14、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性包括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强度的感受能力,即某种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某一感觉。差别感受性是指对两个刺激物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即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题干中,个体能觉察出两支铅笔之间的长度差异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易错提示:考生易混淆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概念,考生应牢牢把握题干的问法,如果问强度或者值,则选择感觉阈限;如果问能力,则选感受性。某校初二女生小芳,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她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感到高兴。平时,小芳和老师、

15、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她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欺侮同学。当然,小芳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她性格直率,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时都能给班里争光。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中小芳同学的表现,在对她的教育中,你认为应该贯彻哪些德育原则?运用哪些德育方法?请分别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1)针对小芳的表现,教师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有: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材料中,小芳体育成绩好。能够为班级争光,并且勇于承担任务,班主任应利用她这些闪光点并加以发扬光大,帮助她克服纪律上的问题。因材施教原则。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针对小芳破坏纪律、不愿与同学交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的状况,班主任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