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辐射》教学设计

上传人:成*** 文档编号:376701623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辐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辐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辐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辐射》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辐射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科学态度:体会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

2、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教材分析】继“热传导”“热对流”之后,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热量的另外一种特殊传递方式-热辐射。热辐射是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的一种热传递形式。与热传导、热对流不同,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教材通过讨论、制作、分析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热辐射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一是感知生活中热辐射的存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还有一种与热传导、热对流不同的传热形式热辐射。二是制作简易太阳灶,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进一步了解热辐射受哪些条件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兴趣。在成品对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寻找成品的缺点并不断进行完善。三是让学生根据常见工具和实际场景独

3、立分析三种传热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同时存在的。四是分析三种热传递方式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在寻找相同与不同中加深对三种传热方式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学情分析】本课是在认识了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认识热的另外一种传递方式热辐射。学生对热传导、热对流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热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热的这两种传递方式比较好理解,热的传递有一定的媒介(固体、液体、气体)。关于热辐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学生认知“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迁移学生的认知,找出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找出证据,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教学目标】1在分析生活现象和制作太阳灶的过

4、程中,感受热辐射的存在,并归纳热辐射概念。2会按照工程的步骤和方法,完成简易太阳灶的制作任务。3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概括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教学重点】通过生活感受和动手实践,了解热辐射的传递形式和影响条件来源:Zxxk.Com【教学难点】能够独立分析某个工具或场景中存在的热传递方式【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软镜、铝箔纸、玻璃试管、塑料试管、黑试管、剪刀、双面胶、秒表、温度计。【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情境导入新课,认识热辐射1(出示特色广播操训练时的图片)同学们,我们刚结束了特色广播操的排练,每天下午大家集中训练,觉得最

5、大的困难是什么?2提问:是的,太热了,这些热量从哪来的?3提问:太阳的热量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太阳是一个大火球,距离地球1.5亿千米,而大气层只有2000到3000千米,地球和太阳之间很大一段距离是没有空气的,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物质,属于真空状态,太阳的热向地球传递时具备传导和对流的条件吗?4提问:热传导时,热沿着接触的物体传递,热对流时,热在气体或液体里循环流动传递,那么太阳的热在传递过来时有什么特点呢?5提问:太阳的热不依靠任何物体,又如何传递?6教师讲解:是的,太阳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它的热,这种传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7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以同样的方式传热?1学

6、生汇报:热。来源:Z。xx。k.Com2学生汇报:太阳照的。3学生汇报:不具备。4学生思考并汇报: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传递。5学生思考汇报:像光一样发射过来。6学生汇报:篝火,或者烤火等。设计意图:利用难忘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在不断的追问和思考下使学生对“热辐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二、制作简易太阳灶1提问: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人们利用太阳的热辐射能干什么?2(出示太阳灶图片)提问:这里有几张太阳灶的图片,谁来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提问:它们是怎么收集太阳热辐射做饭烧水的?4追问:难道没有灶面就没有热辐射了? 5学生汇报:有,太阳的热辐射还是有的。6提问:那谁来更科学得

7、到说说太阳灶的工作原理?7小结: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把分散的太阳热辐射能聚集起来,使食物和水加热的更快。8提问:说的科学又到位,今天我们要制作一个加热速度更快的太阳灶,你们准备选哪些材料?准备怎么做?9教师讲解:给大家5分钟时间制作,各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如果制作中有不明白的,也可以抬头看看大屏幕上的提示。10教师讲解并提问:团结就是力量,各组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作品,很棒,我想知道各个太阳灶加热速度的快慢,怎么办?11提问:你的温度高指的是最终测得的温度?还是在这个时间升高的温度?12提问:怎么求升高的温度?(适时板书)13讲解:这些温度分别是多少,温度计都会告诉我们。所以我把大

8、家的灶具进行了优化,插上了温度计,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14提问:用升高温度的多少来比较太阳灶加热速度的快慢,大家觉得其他哪些条件要相同?15师:关于这点,老师给了一些小提示,请听:(1)北墙的开阔、避风、平坦处;(2)避开高大上建筑物及树木、电杆等遮挡光的地方;(3)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及易燃品的附近。16师:没有问题的小组来领取新灶具,然后外出测试。17讲解:各组把你们测得的升高的温度记录在黑板上,大家有什么发现?18提问:这是加热速度最快的太阳灶,大家看看和你们的比有哪些不同?(也可以请测试最快的那个组上来说说)19提问:如果我们要优化自己的太阳灶,提高它的加热速度,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进

9、行改进?20讲解:大家从灶具灶面灶架来优化太阳灶,整体思路不错,课后同学们可以深入思考后对太阳灶进行优化,可能一次调整不够,大家要不断尝试。1学生汇报: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2生1:灶架可以支撑和调节角度。生2:灶具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做成,我觉得黑色更能吸热。生3:灶面是用反光材料做成的,形状是球面或抛物面,像一个凹面镜,能够聚光。生4:它们都有灶具、灶架和灶面。灶面都是呈凹的。3学生思考汇报:太阳光照射到灶面,经灶面反射汇聚到灶具,灶具的水就被加热了。4生:我们选_做灶架(灶具、灶面).(可以适当提问:为什么选这个材料?)5学生活动。6生1:放到室外测一测,温度升高快的,加热的速度就快。生2

10、:放到室外测一测,温度高的,加热速度就快。7学生汇报:升高的温度8汇报:眼睛要和液柱顶端齐平9生1:水的量要相同。生2:测试的时间要相同 。生3:放的地方。10学生外出测试活动。11学生发现:各个组太阳灶加热的速度是不同的。12学生分享经验13学生思考汇报:受热物体颜色的深浅,太阳灶的材料,形状,大小,反光面聚焦的位置等。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和测试太阳灶,加深对热辐射的理解,并且将工程技术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对产品进行设计、选材、制作、优化三、分析常见物品的热传递方式1教师讲解并提问:除了太阳灶,生活中还有很多加热产品或生活场景里也有不同的热传递方式,大家一起来找找:温馨的小家有哪些加热产品和热

11、传递场景呢?它们分别是哪些热传递方式?在你的记录纸上写一写,比比哪个组分析的最快最准确。2教师讲解:六号电热水壶,1组说是热对流, 2组说是热传导,请你们两个组分别来说说各自的理由。大家觉得有道理吗?还有这个爸爸,他受到了哪些热传递?通过什么方式传递给他的?来源:学+科+网Z+X+X+K3讲解:看来,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传热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有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其他加热产品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包含了几种热传递方式?大家课后可以继续讨论讨论。1学生在场景图里寻找加热产品和热传递场景,并分析分别是哪些热传递方式。2学生对有争议的热传递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

12、对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了很好的认识,将这个环节进行了整合,将常见的加热产品和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融合到一个场景里,让教材内容板块式呈现,更有利于课堂的把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四、总结1讲解并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热辐射,加上之前认识的热传导和热对流,我们一共认识了三种热传递方式,请大家说说它们有没有相同点和不同点?2小结:看来同学们透过现象找到了本质,对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有了很深的认识,希望大家真正的学有所用,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科学的发现者。1学生讨论后汇报:相同点:都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不同点:热传导 (1)直接接触 (1)固体传热能力最好。热对流 (1)循环传递 (2)只在液体和气体中存在。热辐射 (1)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初步学会归纳总结,透过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板书设计】7.热辐射可以不依靠介质直接传递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