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644643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杰出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己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

2、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

3、,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后世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

4、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禽犊”意为馈赠他人的礼物,意思是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摘编自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材料二: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5、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所谓“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先做好,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

6、所争”,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重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许多人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

7、降。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清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8、。(摘编自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都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B人作为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这个“人”更主要的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而不仅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个体。C“为而不争”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这一思想在当今尤其显得重要。D以范仲淹、张载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提出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们“凝聚人心,扶正风气”的社会责任意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和孟子关于“自己同他人和谐共生”的主张

9、,虽然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主旨是一致的。B为了驳斥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中国历代学者经过不断探求,终于明确孔子“为己”的内涵。C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论证的中心不同。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晚清学人根据顾炎武的话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3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特点的一项是:( )(3分)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4老子和孔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俩思想主张的异同。(4分)5当今

10、社会,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现象屡见不鲜,你认为应如何扭转这种风气?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月黑夜杨朔秋头夏尾,天气动不动就变颜变色地阴起来,闹一场大风大雨。在这样风雨的黑夜,最惯于夜行的人也会弄得迷失方向。黑暗形成一所无情的监狱,把李排长一群人牢牢地禁锢起来。李排长接到冀南军区司令部命令,过河到滏阳河北岸参加反“扫荡”斗争。他带领一班骑兵在黑夜里转来转去,终于迷惑地下了马。班长杨香武提议先到村里找村长庆爷爷避避雨。到了村里,庆爷爷就领着李排长等人来到一座破旧的祠堂,先安排八路军战士休息。第二天雨停了,他们潜伏在村里。

11、到了傍晚,火轮般大的太阳沉落后,暮色苍苍茫茫地袭来,李排长的心境却相反地晴朗起来:他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过河的事,庆爷爷已经一手包揽,预先便把事情铺排妥当。不走桥,而用船渡。但想安全地突过这道封锁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走漏一些儿消息,鬼子决不肯轻轻地放过。李排长从腰里掏出粮票和钱,要算还这一天人马的吃食费用。庆爷爷推开他的手,再三地拒绝。老头子笑道:“嘿,你想错啦。咱们连据点那里的人还心甘情愿偷着送公粮。咱是想:同志们轻易不来一趟,吃点饭还不是应该的。”结果,李排长还是把粮票等付清了。二更天光景,大地睡去了,生长在大地胸膛上的人们却展开保卫土地的活动。庆爷爷一定要亲身送他们渡河。李排长认

12、为他的年纪高,深夜露水很重,怕他招受风寒,百般阻止他。老人更加不肯。庆爷爷惯常倚老卖老,假若旁人说他老时,他可决不服气。他会握紧拳头,伸直强壮的右胳膊,瞪着眼说:“别瞧咱老,五六十斤的小伙子叫他坠着打提溜,还不算事!”渡河的地方离据点仅仅十来里路,隐隐地可以望见那边的灯火。李排长一群人到达河边时,庆爷爷早就派来一些农民等候着。堤上放着两盏马灯,照见那些汉子。杨香武低声叫道:“吹灭灯!还怕鬼子看不见?”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不怕,鬼子黑夜从来不动。”随手只把灯苗捻小。滏阳河平静地流着,很黑,很深。两岸十分静悄,只听见各色各样的虫叫。庆爷爷走近一个汉子,小声问:“船还没有来么?”这时,下游响起缓

13、缓的水声,河面推过来纤细的波纹。不久,一只小船轻飘飘地傍岸泊下。船小,所以只能渡人。庆爷爷用商量的口气对李排长说:“头口顶好卸下鞍子,叫他们给拉过去。”骑兵脱离鞍子,就像海螺跑出甲壳,失去机动的能力。但又没有更完善的办法,只好冒险。李排长叮嘱每个人要携带着自己的一套马具过河,不许杂乱地堆在一起。这样,即使情况突然转变,急切间还可以备马,不至于乱成一团。李排长动手解马肚带时,警惕地朝据点望了几眼。那隐隐的灯火还没熄灭,犹如几只狡猾的魔眼穿过漆黑的大野,窥探这边的动作。马生来便识水性,一个个在浪花里摇动着身子,农民就全爬上马背,低声吆喝着,一同凫到对岸。骑兵各抱着鞍鞯,争着上船。先摆过五六个去,李

14、排长和杨香武全等第二批再渡。庆爷爷打着一盏灯走来,轻声地咳嗽着,一面亲热地说:“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李排长从心里感激地说:“就是太麻烦你老人家啦。”小船摆过来,第二批人也渡过河去。一袋烟的工夫,这支骑兵便重新备好马,坐上马背。李排长转过头,望见庆爷爷还站在河对岸,不知对农民指挥着什么。古铜色的脸膛,花白头发,依稀地映着灯光,显出的不是老迈的神情,而是充满生命力的青春气概。李排长用两腿把马一夹,领着头跑起来,急急地要脱离这危险的境地。他们跑出将近二里路,后边忽然传来爆炸的声响。杨香武低声嘲笑道:“鬼子出击了不成?马后炮,吓唬谁,横竖追不上老子啦。”李排长用缰绳鞭着马,更紧地催促马奔跑。马便放

15、开腿,领着后边的马群,一阵风似的驰向茫茫的黑夜。北极星正挂在他们的对面。半个月后,这队人完成任务,果然转回来了。他们平安地偷过那座离据点极近的板桥,赶到庆爷爷村上时,约摸将近半夜。四十里路的急行军,每人的喉咙都有些干燥。李排长决定在这里歇息一刻,喝点水,然后再走。他们不费事地叫开栅栏门,把马缆在街上,一齐走进村公所。农民都起来了,敞着怀,趿着鞋,对待老朋友似的招呼他们,但是精神带着点不自然。杨香武一只脚踏着凳子,两手玩弄着他惯用的柳条鞭子,眨着眼问:“庆爷爷哪去啦?”一个农民苦涩地答:“死啦!”每个骑兵都睁大眼,李排长的脸露出更大的惊异。不待他问,那个农民接下去说:“那天黑夜送同志们走后,他老

16、人家也就送了命!”那天夜晚,骑兵渡过河去,庆爷爷正吩咐大家把小船拉到原地藏匿起来,几个人亮着电筒,从他身后走过来。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霎间,小船碎成几块。十来个鬼子兵即刻从夜色里涌出来,把岸上的农民包围在中间。庆爷爷叫鬼子抓去后,好几天没有音信,后来才听说被鬼子挑死了农民说完这段事情,又补充道:“都怪咱们太大意,河边的灯点得明晃晃的,人家用千里眼照一照,什么东西看不见?”全场的人都哀默着,说不出话。桌上,洋油灯的灯苗颤动起来,光亮一时变得很暗淡。灯影里,老人的形象似乎又出现了:古铜色的脸膛,满顶花白头发。他人虽然死了,他的形象却更清晰、更高大,活生生地刻印在李排长的心中、杨香武的心中,以及每个骑兵的心中。带着这个形象,当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