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3013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语言。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2、(二)作者简介: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

3、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四、学习课文1.“质胜文”与“文胜质”的含意各是什么?2.第8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在第10章的那段对话中,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

4、怎样的关系?4.第11章的“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第12章的诗究竟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请概括归纳。6.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7.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自我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

5、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6、。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

7、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低一等。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B.公,对人的敬称。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大家称他为沛公。C.高帝,为“高皇帝”简称,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谥号是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D.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王后的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

8、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B.张良足智多谋。他仔细分析敌方情况,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之时一举拿下咸阳。C.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峣关下的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D.张良淡泊名利。在高帝封赏有功之臣,想把齐地的三万户封赏给张良时,他婉言谢绝了重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2)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5.当高帝给张良三万户封赏时,张良为什么婉言谢绝?【参考答案】学习课

9、文1.“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的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人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正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矫枉过正,即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夸、虚伪。2.比喻论证。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填平洼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

10、力决定自己的一生。3.“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思想所秉承的核心理念之一。5.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6.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

11、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7.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

12、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自我检测1.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与上会留”意为与陛下在留县相会,语意完整。“此天以臣授陛下”意为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其中“此”指代“与上会留”,故应在“此”前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陛下用臣计”意为陛下采用我的计策,“臣计”是“用”的宾语。“幸而时中”意

13、为幸而时常料中,语意完整,故应在“臣计”后断开。故选C。2.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比伯低一等”错,五等爵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侯”比“伯”高一等。3.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张良并没有“亲身利诱”。4.(1)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军。(2)在军帐之中筹划谋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

14、且:暂且。具:准备。益:形容词,多。(2)运筹策:筹划谋略。决:决定。功:功劳。5.张良有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高帝的无限忠诚。张良与韩信同样是具有功勋的大人物。韩信自立为王,给高帝以威胁和压力,张良洞察秋毫,故婉言谢绝。【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古代君臣关系的特点来思考,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仆役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依礼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祖父、父亲做过韩国五代相国。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

15、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用两万士兵去袭击峣关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守关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商人容易用利益去动摇(他的)心志。希望沛公暂且驻留在军营,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军。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收买秦军将领。”秦军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要接受提议。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果士兵们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沛公于是率兵袭击秦军,并大败秦军。于是到达咸阳,秦王子婴向沛公投降。汉王元年正月,沛公派人(向项王)请求得到汉中的封地。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显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让张良回去。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向西忧虑汉王之心,而发兵向北去攻打齐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区作为封赏,(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嫌隙;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可以马上任用。而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