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938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2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回顾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

2、级好稿。二、课前准备1背景介绍(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中英关

3、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2文体知识(1)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2)新闻的特点:真实

4、性、及时性、简洁性。(3)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4)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简明、准确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多指一篇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简要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承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从而写出导语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新闻的主题思想。一般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背景:指事件的历史环境,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无固定位置。结语:为了使消息更加完整严密,通常用响亮有力发人深省的语言作为结语。一般是最后一段

5、或最后一句话。(5)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或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线字的字音。凝重(nng)瞩目(zh)易帜(zh)港督(d) 陈迹(j) 赠言(zng)4.掌握新词的意思 凝重:庄重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子夜:半夜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陈迹:过去的事情交接:移交和接替三、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一方面看,参加完交

6、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2.提问:一篇新闻由哪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

7、:(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3. 概括四个场景:(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英国国旗。(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4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写了这些重大场面,结构清

8、晰而严谨,主题集中而鲜明,让人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从现场的气氛中能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四、深入探究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

9、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3.语言探究把这篇特写改写成一篇一般

10、新闻,可省略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通过这步教学,让学生更加明确特写性消息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得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

11、,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新闻特写的特点,而一般新闻则是不需要这样的语言的。 4.写法探究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1)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

12、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于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2)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3)文学手法: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

13、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

14、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五、课堂小结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

15、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六、拓展阅读回归历程1982年9月26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天,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