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主题1+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774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考主题1+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热考主题1+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热考主题1+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热考主题1+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热考主题1+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考主题1+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考主题1+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考主题1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一、选择题1.(2023河北4月适应性训练)夏商西周时期,天子对诸侯方国的统治手段除了军事征伐外,还有朝聘盟会,“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据此可知,夏商西周时期()A.原始民主传统尚存 B.统治秩序受到重视C.等级体系得以维护 D.中央集权有所加强2.(2023福建厦门四模)秦汉时期,文书中常见“郡守主”“县主”“乡主”“主吏”等称谓,用以强调其“主要责任人”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亦是律令追责的主要对象。官吏称“主”反映当时()A.等级制度森严 B.行政职责分明C.官僚体制完备 D.基层治理严苛3.(

2、2023湖北鄂东南联盟二模)据汉书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和太常、博士等商议,提出“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仪为官”,并且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得到武帝批准。这一建议的实施()A.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B.提升了官员的行政能力C.体现了治国方略的调整D.重塑了社会的伦理规范4.(2023江苏南通三模)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A.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方针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C

3、.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5.(2023广东名校联盟5月联考)南宋时期,政府对全国民户的田宅统计已经规定了一整套程序,比如制作了“砧基簿”,全面记载民户的姓名、田产数量及来源,甚至左邻右舍的情况也要登记清楚。如果田宅需要买卖时,双方都需要持有“砧基簿”,一起到县衙办理转让手续。这()A.说明宋朝限制土地流转B.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C.规范了农业用地的管理D.反映出宋朝抑制商业发展6.(2023安徽淮南二模)明初地方官的考核内容为“六事”,即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地方官也围绕“六事”施政。宣德开始,赋税征收未完,不能进入考满程序,地方官的行政重心转移到

4、“钱粮”一事上。材料表明()A.考核制度深刻影响地方管理B.明朝后期财政压力与日俱增C.明朝官吏考核制度逐渐完善D.中央集权加强制约地方发展7.(2023湖南永州三模)乾隆年间顺天府所辖宝坻县海滨乡乡保管辖村庄概况乡里乡长人数保正人数乡保管辖村庄数距城里数海滨乡慈恩里12942760孝行里11251030兴保里4411255105居仁里1386560承化里23902496据表可知,当时()A.城乡之间联系得到增强B.乡保人数的设置有严格规定C.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D.乡保职责明确有利稳定秩序8.(2023天津河西区二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

5、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A.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B.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C.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D.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9.(2023河北保定二模)晋察冀边区建立后,改变了过去村级只有一个村长,区则只有区长和少数助理员的做法,从边区到村各级都建立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五个部门。村中除了村长、副村长外,对应上级设置了五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由数人组成,这些职务除村长外一般都是无偿义务性质。上述举措()A.实践了政权建设的民主原则B.着眼于发展地方的武装力量C.受到中国抗日战争特点

6、影响D.有助于建立上下贯通的政权体系10.(2023江西南昌三模)1978年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A.推动了工作中心的转移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二、非选择题11.(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英宗在御史的选用上过于重视“进士出身”,御史缺乏必要的政治历练而且缺额现象严重,统治者为此频频发出御史“未尽得人

7、”的感叹。监察御史张鹏等合章纠劾权臣石亨、宦官曹吉祥的不法行为,“上怒,命收鹏及瑄及十三道御史,悉下锦衣卫狱,究主使之者并执鞫(审问)之”。时人常感叹:“今此职不举,故大臣无忌惮,朝多贪墨,如之何民不穷且盗也?”摘编自刘祥学耳目之坏: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材料二苏维埃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御用监察机构的独特监察系统,其监察机构虽也拥有一定的科层组织架构,但更加注重从工农群众中吸纳积极分子参与监察活动,工农群众的监察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摘编自谢建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监察制度的缺陷,指出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 (2)

8、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区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苏区监察制度的实践意义。12.(2023湖北武汉4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治理”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次数时期次数春秋战国2秦汉24三国两晋南北朝20隋唐103五代、宋68元明清364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治理”在古代汉语当中,含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据材料“天子对诸侯方国的统治手段除了军事征伐外,还有朝聘盟会”可知夏商周的统治

9、者通过武力征伐和朝聘盟会树立统治权威和政治认同,体现了统治者对统治秩序的重视,故选B项。原始民主针对的是“国人”群体,而不是地方诸侯方国,排除A项;武力征伐和朝聘盟会只能在短期内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走向解体,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对地方的控制属于间接控制,不存在中央集权,排除D项。2.B据材料可知,官吏之所以被称为“主”,是“用以强调其主要责任人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亦是律令追责的主要对象”,所以“郡守主”“县主”“乡主”“主吏”等称谓明确了官吏的身份及行政职责,并具有法律约束,故选B项。西周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等级序列,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

10、;材料只体现了“郡守主”“县主”“乡主”“主吏”等称谓,不能反映秦朝官僚体制的完备,排除C项;秦汉时期,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乡、里是具有自我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基层组织,材料强调的是各级官吏的称谓体现了其身份和地位,没有体现基层治理,排除D项。3.C据题干“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仪为官”“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为各郡官吏,可知该举措体现出汉武帝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结合所学可知,该建议的实施体现出治国方略的调整:由黄老之学转变为儒家思想,故选C项。推动王国问题解决的具体措施是“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等,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任用官吏的标准是儒家思想,这与“行政能力的提升”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任用官吏标

11、准的变化与社会伦理的重塑没有关系,排除D项。4.A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枢密院专掌军政,宰相掌握行政权,但军政方面的“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等问题,宋神宗多与文官代表王安石商定,掌管军政的枢密院却被排除在外,“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体现了宋朝统治者更加信任文官,反映了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枢密院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但不等于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在宋朝中枢体系实际运行中,中书门下既负责民政也负责一部分军政,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了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了保甲法、将兵法,但没有涉及保甲法、将

12、兵法的效果,排除D项。5.B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建立之初,州县的户籍多因战争而遭到破坏,南宋时期制作“砧基簿”,对全国民户田宅进行统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土地登记与土地产权制度,同时“砧基簿”“全面记载民户的姓名、田产数量及来源,甚至左邻右舍的情况也要登记清楚”,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和管理,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对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并非对土地流转的限制,排除A项;“规范了农业用地的管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材料是对田宅用地的规范化管理,非抑制商业,排除D项。6.A据材料可知,由于赋税征收未完,不能进入考满程序,于是地方官的行政重心转移到“钱粮”一事上,说明“赋役”作为

13、明代地方官的重点考核内容,对地方官员具有约束力,从而影响到地方管理,故选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地方官之所以关注“钱粮”,是因为赋税征收结果会影响到自身的考核,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提供的是官员考核制度的具体内容,无法体现“明朝管理考核制度逐渐完善”,排除C项;考核制度是政府为加强对官员的管理而采取的措施,非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国家结构形式,排除D项。7.C题干材料中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乡长人数少,但管理的村庄数很多且距离远,说明当时农村基层治理存在不足,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农村的情况,不涉及城市,因此不能判定城市和农村的联系情况,排除A项;仅凭人数不能得出“规定严格”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

14、未说明乡保的具体职责划分,排除D项。8.B据材料“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可知,新的学堂制度有助于推动古代科考选官向近代学堂选官转变,故选B项。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是在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之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九年义务教育是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9.D据材料信息可知,与之前“过去村级只有一个村长,区则只有区长和少数助理员”相比,这些措施有利于将边区政府的政策快速下达,加强了上下之间的贯通关系,故选D项。材料

15、内容为上下贯通的政权体系,没有体现主权在民的民主原则,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些举措与发展武装力量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全民族抗战的特点,排除C项。10.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干部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推动改革开放,故选C项。11.(1)缺陷: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无法保证监察队伍的专业化和稳定性;专制皇权和宦官专权导致监察体系缺乏独立性、有效性。影响:监察体系逐步崩坏;吏治腐败,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激化。(2)特点:采取上下联动的监察方式(注重工农群众参与);法制保障。意义:保证监察实效,促进了干部制度的发展;推动并巩固了根据地的斗争;属于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12.示例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观点:秦汉承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趋势,确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各国纷纷展开变法,逐渐从分封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