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拓展资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714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拓展资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拓展资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拓展资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拓展资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拓展资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拓展资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拓展资源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材料一 现代农业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但是,若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农业生产力四大要素的角度看,更有学者将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今的世界农业发展统称为现代农业,以英国工业革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作为现代农业起始的里程碑性标志。研究发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四大要素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迥然的,传统农业以劳动为主导(因此称其为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

2、率低下,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现代农业以资本和科学技术要素为主导(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生产率高,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则进入工业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基本上由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决定,表现在工业为农业提供资金、装备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城市消费农产品和转移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因此,把世界农业按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三阶段划分,既体现了生产力中要素配置作用的一般经济学规律与本质,也反映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同时还考虑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这样认识和划分农业的发展阶段,有利于今天人们对现代农业产生与发展深刻的经济、政治和

3、科技等历史背景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市场、资本、工业、科技、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催生、引领与主导作用,把握现代农业的内在本质,也有利于人们对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面临的多重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深刻理解。-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载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第3期材料二 科技对农业的作用智利和阿根廷是世界上热带水果的主要生产国。20世纪90年代初,地中海果蝇侵入南美,给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许多农户被迫停止种植生产那些受果蝇危害严重的水果,并且为了能出售无虫水果不得不定期施用大量农药。但是,主要水果进口国家,由于害怕在进口果品中携带的地

4、中海果蝇的侵入,对这些地区的水果进行严格检疫并拒绝其进口,或者要求对水果进行昂贵的收获后处理。每年给这些国家的水果生产造成数亿美元的损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应用联合司研究开发了昆虫不育技术的生物防治办法,可有效防治乃至灭绝危害严重的地中海果蝇。该技术是利用辐照技术使大规模饲养的目标害虫雄性不育,然后将这些雄性不育害虫投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虫交配,进而阻止其后代的繁殖,从而控制乃至灭绝害虫的整个种群。智利经过若干年努力,已经根除了地中海果蝇,该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无地中海果蝇的国家。这为其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水果出口业的扩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摘编自何昌垂主编: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

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10页材料三 现代食物生产的进步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

6、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这样的生产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载上海农村经济,2008年第5期材料四 西欧传统农业的发展与转化西欧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地方,而这二者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的发展与转化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工业革命首先于18世纪末出现于英国,先传至西欧、再传遍欧洲大陆其他地方,并将欧洲从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工业化发展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首先表现在受雇于制造业、矿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的人口增加,由于他们多源自农村但相对集中于城市,农村向城市的不断移民使得农业人口相对数与绝对数先后下降。20

7、世纪初西欧多数国家农业人口开始停滞,二战结束后则急剧下降。城市居民人口、收入增加及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了对畜产品、蔬菜水果等总需求量的增加,促进农民放弃谷物生产而转向此类高收入农业生产活动。其次在于工业发展给农业提供了愈来愈多的投入,农民也开始购买并利用愈来愈多的农场外的投入,如农具由木制向铁制向机器的转变,肥料使用由有机肥向无机肥的转变都是制造业发展的结果,而动力方面由机械动力、电力代替人、畜力更得益于此。农业生产中的迅速机械化就被认为是二战结束后英国农业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另外,与工业化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工业化的是运输条件改善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现代运输方式出现以前主要依赖畜力牵引的陆上

8、运输及水运,前者不仅速度慢、量小且受道路状况影响,后者则相对要快且量大。因此英国、法国、荷兰等地的运河系统均相当发达,19世纪蒸汽船用于运输更加强了水运的便利。铁路的出现带来了更大的变化。铁路运输比水运快捷、量大且便宜(海运例外)。防肩保鲜技术的发明对农业发展亦有同样大的作用,如冰箱的制造使得易烂易腐食品的储藏、长途运输成为可能,某些畜产品如肉则可以通过就地屠宰获得而不必活言运输,鲜奶则可以供应离产地很远的消费者,防腐保鲜与铁路运输的联合使农产品无远弗届。-摘编自张家炎:传统农业的转化;西欧经历与中国发展,载农业考古,1998年第3期材料五 现代化食品工业现代化食品工业的出现需要两个前提:一是

9、现代化的工业手段对食品所进行的大批量生产,二是现代性的城市居民对食品所提出的大规模需求。在两者一拍即合的情况下,一种来自工业生产线而非厨房的方便食品出现了。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1836年约瑟夫科林公司生产的沙丁鱼年产量10万罐。1880年法国西海岸的食物罐装工厂每年产出5亿罐沙丁鱼罐头;1833年,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强有力的机器使面包轻而易举地被大批量生产;19世纪30年代末,乔纳森迪克森卡尔发明了饼干塑形机,将大量饼干从一条面团上切下来,以最便捷的方式制成大小一致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是独立工匠用手工难以完成的;1865年,采用李比希发明把牛肉利用机器

10、压成块状,使南半球过剩的牛肉成为北半球人们餐桌上的快餐;1874年,浓缩牛肉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目前,世界上的方便食品已超过100多万种。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使食品产量提高,质量稳定,标准趋向统一,从而更能满足人们对于食物卫生、营养等方面的需求。-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载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秋之卷材料六 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西方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农业的进步,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地相对充裕,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大量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进一步的增加。食的问题在他们那里得到完全解决,肉食占整个食物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无主副食之分,肉食的天然可口不需过多的调味品和花样

11、众多的烹调术就能使人们常吃不厌;此外,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食物中热量和蛋白质的作用,所以把食物仅仅看作是给人这部机器添加原料而已,生活的意义则在吃以外的领域中得到体现;再则,欧洲文化主要着眼于认识自然,随着新教伦理的传播,是否进入天堂取决于自身的成就的大小,西方人形成一种重奋斗、轻享受的生活模式,忽略了对口味的追求。但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出占世界17的粮食,却养活22的人口,不能提供人们足够的饮食原料,所以农业所履行的一部分功能,交给烹饪来完成,由烹饪来“弥补”其中的不足,因此主要形成于近代的中国饮食文化,承担了双重功能,中国近代的农业及农业结构与饮食文化的关系,其衔接点也就在此。-摘编

12、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载农业考古,1995年材料七 绿色革命的原因绿色革命是指1960年以后欠发达国家在小麦和水稻生产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用“革命”一词表明人与其主要粮食作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而“绿色”一词则暗示了这一过程中所用的科技是良性的,强调了人与粮食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作为粮食生产领域的深刻变革,绿色革命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推动着世界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大多数人把绿色革命的原因归结于人口过剩和粮食紧张。绿色革命的发生确实与人口过剩、粮食紧张有关,然而人口过剩、粮食紧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除人口过剩、粮食紧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第一,作物育种学、土壤

13、肥力学和水利的发展使新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没有农业科学的发展,没有农业技术的改进就没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能。第二,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改进的专家希望将自己辛苦研究得出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他们工作的价值也只有在粮食增产的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第三,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希望借助这一新的生产方式更好地控制和利用他们的每一分土地,让每一分土地都有更多的粮食产出。第四,负有治理国家和社会职能的政府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不希望“治下的国家因粮食紧张而受制于别人,治下的社会以粮食紧张而迁怒于自己”。政府鼓励农民多生产粮食,支持农技人员从事粮食高产的研究。第五,人与粮食作物的相互依赖关系迫

14、使人们与粮食作物共同进化,共同成长。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绿色革命不是单方面原因促成的产物,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摘编自吴思郡:帕金斯绿色革命观点及启示,载世界农业,2015年第1期材料八 绿色革命对环境的影响第一次绿色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墨西哥,产生大规模影响则是在60年代后期,通过采用高产现代品种,加以化肥、农药、灌溉和机械等技术的配合,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二战以后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在绿色革命实施以来的20多年里,世界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第二次绿色革命始于1973年,Cohen-Boyer开发了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

15、基因片断在不同生物体之间的转移。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堪称农业技术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也有人称之为基因革命,或者“二次绿色革命”。转基因作物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虽然其直接增产效果尚不明显,但在减少病虫害损失方面效果明显,这一点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证实,因而间接地增加了粮食产量。第一次绿色革命在提高农业产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负面影响,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现代高产品种需要大量灌溉用水、化肥的配合,二者缺一不可。大面积推广一种或极少数品种容易形成单一农业,更有可能遭受病虫害的入侵,随之带来的便是大量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由于灌溉用水、化肥、农药等的

16、集中投入,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现。新的绿色革命以基因技术为核心,因而有人称新绿色革命为基因革命,并且认为新绿色革命对环境更为有利。那么新绿色革命真的更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吗?从目前人们对环境的担心来看,新绿色革命可能带来难以预测的环境负面影响,比如产生超级杂草、超级害虫、杀死非目标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等,而且这种影响更加不确定,其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FAO的专家也认为,人类对基因革命新技术环境影响方面的认知程度远不如对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那么深刻。由此看来,与第一次绿色革命相比,新绿色革命未必就对环境更为有利。一摘编自张立英;对绿色革命的反思,载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5期材料九 英国食品法的颁布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展,食品贸易目益扩大,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食品市场上掺假、制伪、修毒等现象不断发生并愈演愈烈,构成19世纪英国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19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