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621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阿房宫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阿房宫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阿房宫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阿房宫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房宫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了解文体特点,掌握关于“赋”的文学常识。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探究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正确看待历史,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探究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正确看待历史,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

2、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有诗歌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等,散文以阿房宫赋最为有名。2.写作背景 杜牧处于晚唐时期,此时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

3、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而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3.相关知识 “赋”: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形式上看,它注重铺叙,语言华美,文笔绚丽,讲究韵律和句式,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章法开放流

4、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骊山( ) 缦回( ) 囷囷焉( ) 妃嫔媵嫱( )( )( ) 辇( ) 椒兰 ( ) 辘辘( ) 杳( ) 剽掠( ) 鼎铛( )逦迤( )( ) 锱铢( )( ) 架梁之椽( ) 在庾之粟粒( )( ) 横槛( ) 呕哑( )( ) 2.梳理全文,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1)古今异义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隔离天日(2)一词多义缦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使

5、六国各爱其人( )于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词类活用四海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可怜焦土( )族秦者,秦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蜀山兀(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3.背诵全文,翻译下列句子。(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三、合作探究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每段的大意。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6、?3.作者描写阿房宫的极尽奢华对表达主旨有什么作用?4.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四、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浓墨重彩地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富丽正是为了突出表现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耗尽了民脂民膏,激起了农民起义导致了秦王朝的必然灭亡,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切勿蹈秦与六国的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五、拓展运用写作特点1.想象、比喻与夸张。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

7、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

8、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六、 课后反思 七、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二、1.l mn qn pn yn

9、g qing nin jio l yo pio chng l y z zh chun y s jin u y 2.(1)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古:气象,天气;今: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古:文中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服务。古:文中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精华;出类拔萃的人。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古:遮蔽,遮断。今: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来往;把患传染病的人、畜和健康的人、畜分开,避免接触。(2)动词,萦绕

10、副词,久动词,贪,贪图,喜爱 动词,爱护介词,到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3)数词作动词,统一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宝鼎/美玉/黄金/珍珠看作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名词作动词,灭族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形容词作动词,指树林被砍光了动词作名词,文中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3.(1)戍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2)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3)假如秦国人能再爱惜六国人民,那么可

11、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能将它灭亡呢?(4)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也会使更后来的人再为后人悲哀。三、1.要点:第1段 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 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第3段 由描写转为议论,层层铺垫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4段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2.要点: 是从三个方面:建筑之奇 宫女之众 珍宝之多。 (对于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对于宫女,先写她们的由来,再描用六组排比句写她们梳妆打扮,从而体现她们的美

12、貌,再接着就写了她们望幸而不得的凄惨生活,可以说是层层渲染.这正体现了“赋”的特点;对于珍宝,先交代珍宝的由来, 它们是六国君王世世代代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珠宝倚叠如山,而秦人对它们不珍惜,视若瓦砾。足见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远甚于六国。3.要点:透过亭台楼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了维持这种奢侈生活而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而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