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考主题训练3:民族认同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407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考主题训练3:民族认同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热考主题训练3:民族认同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热考主题训练3:民族认同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热考主题训练3:民族认同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热考主题训练3:民族认同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考主题训练3:民族认同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考主题训练3:民族认同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考主题3 民族认同,国家统一一、选择题1.(2023天津和平区二模)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A.华夏认同观念促进了民族交融B.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统一C.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各个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平等2.(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

2、9年)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衿口。”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B.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C.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3.(2023河北唐山调研)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若干册论语手抄本。其中363号墓葬出土的论语郑注,其文本最后有“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字样。184号墓出土的论语郑注共4件内容有重复,但笔迹不同。其中,第三件文本末记“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这反映出唐代()A.“四书”地位逐渐上升B.书院教育在边疆的发展C.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D.边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4.(2023山西临汾二模)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

3、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A.对辽阔的疆域实行了有效的统治B.实行民族平等政策C.行省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D.因地制宜管理各地5.(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自清建立,满语是政治地位最高的语言,满族之外的民族“各语其语”。1904年清廷“兹拟以官音(汉语官话)统一天下之语言”。由此,边疆地区新建学堂中多推行汉语教育。满人御史贵秀坦言:“中国之利害满与汉共焉者也,夫同舟共济文字同形,言语同声。”清末推行汉语()A.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B.为“开眼看世界”创造条件C.客观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D.有利于白话文的逐

4、渐普及6.(2023福建百校联盟4月联测)清乾隆年间,清廷在天山南路地区铸造货币,其版式虽采用中原货币圆形方孔制式,但加上了铸币地的阿拉伯文字的地名,保留了旧有的货币单位腾格。正如乾隆皇帝所说:“形犹腾格因其俗,宝铸乾隆奉我同。”清政府这一做法()A.实现了中央对新疆的垂直管理B.旨在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7.(2023海南三亚六模)1846年,英使戴维斯请求在西藏定界通商,钦差大臣耆英即以此要求“殊与成约不符”,予以驳斥。戴维斯又以前往天津为要挟,耆英认为“惟有坚守条约”,“即使驶往天津,所请亦不能允准”。道光帝也降旨“原立成约,自应永

5、远遵守”“著仍坚守成约,持以镇静”。清政府这一做法()A.有效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B.仍然坚守传统的外交体制C.具有维护国家权益的色彩D.取得了对外交涉的主动权8.(2023福建宁德三模)1939年6月,国民政府西迁成吉思汗陵途经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安排了盛大的迎灵和祭祀活动。之后,边区政府在延安建立成吉思汗纪念堂,每年举行两次公祭大典。这些举措()A.体现了国民政府的社会教化活动B.传递了边区政府维护合作的善意C.加强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D.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9.(2023重庆一中模拟)16世纪后,起源于德国人本民族语言的“Deutschland”一词,使用越来越频繁,成为德意

6、志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称谓,并逐渐取代拉丁语名称日耳曼尼亚(Germania)成为德国的国名。德国国名的变化()A.折射出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B.摧毁了罗马教廷的宗教权威C.缘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D.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统一进程10.(2023广东汕头二模)有英国学者指出,整个中世纪,当英国国王力量虚弱或国王尚未成年时,就会出现更多的贵族控制下的官僚政府;当国王强大时,就会出现国王个人控制下的王室政府,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这一变化的背景是,16世纪英国()A.成为主权强大的民族国家B.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C.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崩溃二、非选择题11.(2023湖南

7、邵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材料二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其含义有三层:皇帝拥有这个国家,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就可以用任何方式剥夺臣民这一权利,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都来自于皇权的授予。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皇帝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皇

8、帝的意志代表国家的意志。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皇家灭亡即国家灭亡,皇家富有即国家富有,臣民必须承担保证皇家永远兴旺的义务。摘编自任见法国史传材料三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十条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他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摘编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9、中世纪法国人的国家观念状况,并简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法国人国家观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2.(2023广东大湾区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用“挑战与应战”揭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与衰落。有学者认为,这种“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也可用于观察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并提出在近现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四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此处选取了前三种),具体如下表所示:时间二战前二战后15世纪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8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挑战者西方西方经济全球化应战者西方东方西方、东方挑

10、战战争经济军事、经济经济、民主经济应战方式战争经济革命全面的民族国家构建区域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摘编自董世举东、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差异兼论民族主义发展中的“挑战与应战”模式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围绕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参考答案1.C据材料“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可知,三朝通过一些活动和设置机构来处理周边民族关系,说明中央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故选C项;华夏认同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材料“夏、商、周”,排除A项;

11、公元前221年秦国实现统一,排除B项;“夷”本义为讨平、平定之意,可见中原与周边民族关系并不平等,排除D项。2.D据材料“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衿口”可知,中原地区在饮食习惯、服饰习惯中纷纷学习少数民族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故选D项;材料中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对中原生活习俗的影响,A项逻辑错误,排除;北人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但是材料中强调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的变化,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3.D据材料“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

12、寿年十二状”“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可知唐代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已经传入了新疆地区,并且得到了当地学生的认可和学习,体现了边疆地区对中原正统文化的认同,故选D项;南宋理学确立官方地位后,“四书”地位逐渐上升,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卜天寿和贾忠礼的学校教育情况,无法确定二人一定就读于私人书院,排除B项;材料并未确切说明论语手抄本传入吐鲁番当地的方式,无法确定是由儒家学者专程带过去的,而且材料中的论语手抄本主要作为陪葬品使用,社会教化作用未知,排除C项。4.A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代虽然疆域广阔,但历代由少数民族地

13、方政权统治的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说明元朝对边远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统治,故选A项;元代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并非民族平等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行省制,排除C项;“今皆赋役之”说明边疆与内地统一化管理,排除D项。5.C据材料“中国之利害满与汉共焉者也,夫同舟共济”可知,清末推行汉语,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清末推行汉语客观上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着重强调语言统一对国内共同民族意识的形成带来的影响,而非对外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清廷推广的是汉语

14、,并未说明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排除D项。6.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廷在天山南路地区铸造货币,既采用了中原货币的形制,也加入了当地元素,尊重了当地的民族宗教习惯,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做法,有利于增强当地民众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C项;清政府只有在新疆设置相应的治理机构才有利于实现中央对新疆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清政府因俗而治治理边疆目的是巩固统治,不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排除B项;在天山南路所铸货币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原货币的模板,而是加入了当地元素,这不属于边疆内地的一体化,排除D项。7.C据材料“殊与成约不符”“惟有坚守条约”“著仍坚守成约,持以镇静”可知清政府面对英国对西藏的

15、领土侵略,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基本立场不变,具有维护国家权益的色彩,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有效”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传统的外交体制是指朝贡外交、宗藩外交,材料中清政府并未以藩属国的态度对待英国,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边疆危机,清政府只能被动应对,排除D项。8.D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为元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蒙古族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对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主要是学习成吉思汗团结民族、抵御敌人的民族主义精神,故选D项。9.A据材料“起源于德国人本民族语言的Deutschland一词,使用越来越频繁,成为德意志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称谓”可知,德意志一词起源于德国人本民族语言,16世纪以后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侧面反映了当时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A项;1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