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愤愤陆陆 游游目录知人论世一整体感知二诗歌解读三扩展延伸四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第一章第一章知人论世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知人论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知人论世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红酥手满城春色宫墙柳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泪痕红浥鲛绡透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62岁,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赋闲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第二章第二章题解:书愤题解:书愤书:书写愤:愤慨,愤懑书愤:书写愤慨的意思书 愤陆陆 游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情感基调:情感基调:悲愤,愤慨悲愤,愤慨诗歌解读诗歌解读第三章第三章思考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2.诗歌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的“愤”的根源是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诗歌是如何书愤的?思考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思考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展现了一幅展现了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抗击敌寇、收复失地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战斗场面,渲染了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慷慨悲壮慷慨悲壮的气氛思考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简洁有致,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思考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空”和“已”用的好空”即白白地已”已经自许为塞上长城却不得重用,使得这种自许成为空想,而照镜子,自己双鬓已经斑白,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更是让诗人感到实现梦想之艰难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惆怅、悲伤愤懑暗表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思考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愤”空自许:壮志难酬“愤”鬓先斑:年华空老 自身(悲愤)年老体衰思考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思考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仰慕出师表中的哪些精神品格?北定中原、还于旧都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毕生心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毕生心愿;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情怀;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情怀;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臣,远小人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
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书 愤陆陆 游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两次抗金胜利之役2.诗歌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的“愤”的根源是什么?忧愤国家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中原丧失金人入侵、国土沦陷、中原丧失忧愤朝政忧愤朝政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忧愤自己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2.诗歌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的“愤”的根源是什么?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回顾背景:回顾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赋闲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被称为是陆游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4.诗歌是如何书愤的?对比: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4.诗歌是如何书愤的?用典:“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借古讽今:尾联高度赞扬诸葛亮,实则对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偷安一时的讽刺,抒发了诗人极大的愤慨列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虚实结合: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比喻: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扩展延伸扩展延伸第四章第四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临安春雨初霁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该诗为宋光宗淳熙十三年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淳熙十三年春,诗人被起用为严州知府,奉诏自家乡山阴赴临安,此诗是在寓所等候皇帝召见时所作思考:书愤与本诗写于同一年,显现出诗人思想情感在短时期内的反复,请分析两首诗的尾联所表达情感的差异。
临安春雨初霁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书愤尾联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临安春雨初霁尾联表示想要远离污浊的京城,希望早日回家,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的鄙视)和志不得伸的惆怅落寞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行成于思,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