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

上传人:请**** 文档编号:376426467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2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1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

2、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

3、、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二、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

4、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b=b+,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

5、样做”?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6、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 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

7、下坚实的基础。 2、 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 个性展示。 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

8、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 统一

9、字母。 在学生板书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后,我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数学上通常把加法交换律用+b=b+表示,再一次比较,再一次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明了。 四、巩固应用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判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练习中,254+100=100+254 的出现,会再一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等式,为什么不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357=735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

10、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五、类比拓展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减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启发学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学生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

11、课稿2 一、说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确定上述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xxxx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对教材的把握

12、教材在第一单元教学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的教学。本单元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探索方法上都存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而我们通过用人教版的教材教,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放在一课时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其原因用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变量来解释,在学习结合律的时候,学生对刚刚概括出的交换律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原有知识的与新知的之间的可分辩性不强,不仅影响了新概念的建立,连对交换律本身的认知都模糊了。因此我在教学这单元之前,综合

13、吸收了北师大教材的编排意见,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教学。 三、对学情的分析 对于数学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广泛的接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这两个规律。本单元的学习,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和归纳,最终形成教学模型。因此教学时,没有从具体情境中入手,直接从数学算式展开研究,主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鉴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解释运算定律的内在含义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理解运算定律内涵时,还离不开意义的支撑,需要以具体情境中的实例作为依托。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

14、情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口算比赛,引入课题 在比赛中激起认知冲突,唤起对加法交换律的已有认知经验。 (二)结合实例,探究规律 1、观察发现,质疑引思。 2、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通过观察算式,经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尝试描述所发现的运算规律。经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语言描述,二是用字母表示。这个环节要求尝试

15、用语言描述规律,提出数学命题。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全面的大量例子来验证结论,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解释定律模型的正确性。 【在教学中对运算定律的.探究一般是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进行的,但不完全归纳法与严格证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运算定律后,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更加深入地掌握运算定律的本质意义。】 4、唤起原有经验,同化旧知。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时认知结构的不断通话和顺应的过程中达到平衡的过程,回顾学习经历中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不露声色的反复呈现,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不陌生,通过梳理,发现交换律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