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战略研究02.我国生猪产业发展

上传人:德鲁****堂 文档编号:376423564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4.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猪战略研究02.我国生猪产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生猪战略研究02.我国生猪产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生猪战略研究02.我国生猪产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生猪战略研究02.我国生猪产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生猪战略研究02.我国生猪产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猪战略研究02.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战略研究02.我国生猪产业发展(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第一节 生产发展历程及现状从猪肉消费现状看,生猪生产基本可满足当前猪肉消费需要、目前我国猪肉人均占有量和生猪个体产量分别为32kg和80kg,均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猪肉消费长期趋势看,在市场和消费推动下,我国生活生产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保持平衡增长,猪肉产量仍会持续上升,但增幅会逐步变小,同时,在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生猪生产企业逐步融入资本市场。生活生产机构从传统散养、小规模饲养为主向集约化、规模化饲养转变。生产方式向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生猪供给变异逐步缩小,价格振幅也会相应缩小,猪肉消费多无化趋势逐步体现。下面就我国生活生产发展历程与现状

2、进行简单分析。一、历程(一)生猪发展史人类与猪之间密切相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经考古发掘,继在旧石器 时代人类开始驯化羊、犬之后,到了新石器时代前期,人类已经驯化了野猪。新石器 时代是人类游牧转向定居方式的开始,使圈养成为可能。由于猪不会远离、产仔多、生长期短,因而在定居时受到人们的重视,促使猪比其他家畜更快发展。 人类最早饲养猪的目的是把猪作为一种食物储备,在严寒冬季缺少粮食的时候屠宰充饥。这从我国河姆渡出土的许多幼猪骨骼中可以得到证实。在 远古的原始部族中,猪的饲养与农业的发展是并存的。到了商代,猪被大量用于祀典,这在甲骨文中可见到大量的辞例。 在封建社会,积肥是农民养猪的主要目的

3、之一,“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是 相传已久的农谚。早在西周时代,已出现各种青瓦猪圈,实施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至魏、晋、南北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猪的生长加快、早熟易肥,于是出现了阉割术,及“麻盐肥豚泵”等技术。 隋唐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养猪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养猪成为一种产业,有人养猪以致富,因而称为“乌金”,及至明、清时代,养猪肥田,养猪致富已成为我国农村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产业。人们提出发展瘦肉型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养猪业也迅速发展,猪肉数量增加,开始要求较多的瘦肉。不但要求猪的生长速度加快,而且要求瘦肉

4、率高。因而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西方育种家把一些原为脂肪型的猪种通过杂交和选育变为瘦肉型的猪种。大白猪、兰德瑞斯猪(在我国称为长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等瘦肉型猪迅速发展,广泛分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占世界养猪数量几近一半的我国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不但养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猛增,用于生产的猪的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引入国外瘦肉型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杂交而形成的“洋三元”商品猪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迅速推广。猪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也开始得到了促进和发展。(二)我国近代生猪生产发展阶段新我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生猪业得到快速发展,大致经历5个阶段。1.曲折发展时期(1949

5、-1976年)新我国成立到1957年,我国生猪养殖实行“私有、私养、公助”的政策,以促进生猪生产发展,使生猪存栏恢复到抗日战争前水平;1958-1960年上半年的“大跃进时期”,生猪发展政策是把私养的猪收归集体,大办“万头猪场”,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减产,饲料奇缺,生猪生产遭到了巨大破坏;1961年起由于实施了“公养与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养猪方针,养猪业又获得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一系列政策,实行“三收一改变”,致使生猪出栏和出栏率大幅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市场消费逐步稳定,拉动生猪产量稳步上长。2.改革发展时期(1977-1984年)体制出现了新的格局,带动

6、我国生猪业进入新的改革发展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养殖畜禽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开始形成。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并提出“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养牛养羊,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养牛养羊”,重申了奖励饲料粮等措施,同年将生猪收购价提高26.3%。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使1984年生猪存栏达到3.06亿头,出栏2.20亿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8.26%和36.85%。3.快速发展时期(1985-1996年)1985-1996年,随着我国生猪产销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猪生产出

7、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供求平衡的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并取消多数畜产品的统一定价,生猪购销政策全部放开,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988年,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生猪产销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猪生产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猪肉产量从1990年的2281.1万t,猛增到1997年的3596.3万t,年均增长率达到6.7%,全国人均猪肉占有量达到29kg,基本扭转了生猪供给绝对短缺的局面,实现了生猪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4.结构调整时期

8、(1997-2006年)1997-2006年,生猪生产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畜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制约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日益复杂多样,如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问题等,生猪业也同样面临着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广优、新品种,改变养殖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生猪生产逐步进入了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为主的发展新阶段。 生猪生产逐步由数量增

9、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养殖方式由散养向专业化和规模化转变,并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养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猪的产业化体系。5.现代化发展时期(2007年至今)2007年至今是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畜牧业进入发展方式转变期,其主要特点是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现代畜牧业。21世纪以来,生猪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但波动较大。面对生猪生产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要加大生猪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

10、发展的政策,这些措施对提高全国养猪户的养殖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养殖方式转变,推动生猪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对保障生猪生产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图1-8)。综上所述,我国的畜牧业在1980年以前属于家庭副业,在农业中处于补充地位。1980-1995年,是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从而奠定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二、现状在经历了2007年猪肉供给矛盾之后,国家出台了系列促进产业发展政策,如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

11、种补贴、动物防疫补贴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提升了行业的积极性,我国的猪肉产业逐步进入平稳增长之势,成为近年国际猪肉产量增长的原动力。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年报数据,2012年,我国年末母猪存栏达到5063万头,生猪年末存栏47182万头,出栏68400万头,猪肉产量5140万t,平均每头母猪产肉量为1.015t,头均产肉量为75.15kg,母猪单产能力、活大猪产肉能力均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生猪数量基本达到需求的同时,消费者开始关注猪肉产品质量,在猪肉产品安全事件多次发生的背景下,国家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罚力度显著加强,辅以高密度的监测,从而高效地遏制了“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使用,消费者对猪肉产品消

12、费信心逐步恢复至常态。下面从生猪养殖品种结构、饲料原料供给、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几个方面概括当前我国生猪生产的现状。(一)品种结构在引进品种高产肉效率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目前,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以引进品种为主,包括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和PIC配套系等,应用面预计在90%以上。同时,我国仍饲养有丰富的地方猪种,据统计,我国地方猪种(类群)应当不下400个。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我国现有猪种遗传资源99个,其中地方品种72个,培育品种19个,引入品种8个。我国地方品种先后经历了2次大冲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的

13、“杂交改良”,第二次是80年代以来以长白、杜洛克、汉普夏等引入较晚的品种为终端父本的瘦用型经济杂交。目前,我国猪的地方品种中28个品种数量持续下降。其中,民猪、八眉猪、定县猪、福州黑猪等10个品种濒临灭绝。12个近代育成品种也在衰落。2012年,农业部出版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公布了76个地方品种。地方猪种是在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和社会经济背景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形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适应性。若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可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中型、华南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近几年在优质肉需求的推动下,地方猪种资源利用逐步被

14、重视,以地方猪种为主要育种素材,先后培育了鲁菜猪配套系、湘村黑猪、松辽黑猪、北京黑猪、天府肉猪配套系、龙宝1号猪配套系、渝荣I号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等新品种(配套系)。这些新品种(配套系)的培育也加速了地方猪种资源的开发,一些地方猪种如两广小花猪在广东、广西等地得到普遍使用。据初步估计,含两广小花猪血缘的商品猪在2000万头以上,是目前国内利用面最广、最成功的品种之一。(二)饲料原料供给目前,我国主要饲料原料以玉米、豆粕、小麦为主,尤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绝对主要饲料原料。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资料表明,我国2012年玉米产量首次突破2亿t,达到2.01亿t,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和消费

15、国。但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玉米酒精的应用,工业饲料应用面迅速提升,玉米生产仍难以满足国内玉米的需求,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2012年我国玉米进口量创下550万t高位纪录。根据我国的人世承诺,我国自然年度的配额总量为720万t,其我国有企业贸易占60%,为432万t,民营企业占40%,为288万t,目前民营企业的进口配额全部用完。由于我国入世时开放了大豆国际市场,迅速成为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国,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64%。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达到5750万t,农业部统计2012年我国大豆消费总量为7439万t,大豆对外依存度接近80%。而2012年大

16、豆种植面积为675万hm2,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仍会进一步提高。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猪养殖对玉米、豆粕的需求仍会上升,农村散养的退出也减少了农副产品转化为猪肉的比例。饲料原料供给不足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三)生产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猪生产逐步从过去围绕人口居住区域、以散养为主,向市场带动的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近5年来,随着生猪产业资本市场的活跃,工业化趋势日趋显现,生猪养殖向工业化发展、资源化利用的方向迈进(图1-9)。由图可知,我国2010年年出栏10050000头中小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为50%,大于5万头的大型规模养殖场占比呈上升趋势,尤其近几年,在温氏集团、中粮集团、牧原食品等大型养殖企业的快速扩张下,预计大于5万头的养殖企业所占比例已达到2%以上,而家庭散养仍处于下行通道。(四)消费方式目前,我国猪肉消费仍以热鲜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