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战略研究10.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猪战略研究10.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一节 战略意义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离不开对生猪产业的研究。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产业则是我国畜牧业的核心产业。长期以来,猪肉消费是国民最大份额的肉类消费品,是不可缺少的动物性营养食品。“猪粮安天下”,猪的重要性几乎与粮食同等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如果不研究我国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将是不完整的。之所以这样认为,不仅仅是因为养猪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还在于现代养猪业要消耗大量的粮食,通过生猪产业将粮食这一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满足了国民对动物性营养食品的最主要需求。不仅如此,养猪为粮食
2、生产提供有机肥料由来已久,这种历史形成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生猪产业应该被纳入大农业体系之内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养猪只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肉食需要,农民养猪是为了解决农田的有机肥源和猪育肥出售后挣点零用钱,养猪虽然扎根于千家万户,但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从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不断高级化等引致的需求强力拉动,另一方面因生猪产业已演变为农村居民重要收入来源和城镇居民菜篮子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政府的强劲
3、推动,使我国生猪生产从1978年出栏1.61亿头提高到2012年出栏6.96亿头,进而使我国生猪产业占全球生猪产业的份额高达近五成。据统计,2012年,我国生猪年末存栏47182万头,同比上升0.89%;生猪出栏68400万头,同比上升3.37%;猪肉产量5140万t,约占2012年全球猪肉产量一半,同比上升1.72%。同时,我国也是猪肉贸易大国,2012年,我国猪肉进口52万t,同比上升11.35%;猪肉出口6.63万t,同比下降17.83%;活猪出口15.57万t,同比下降0.41%。随着生猪产业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其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农作物生产之间的生态联系越来越疏远。我国生
4、猪产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已经开始在资源、环境、科技、人口、国际竞争等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通过科学发展观做好养猪产业顶层设计已越来越有必要。二、有利于环境保护发展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导致含有高浓度的无毒有机污水大量和集中产生,另一方面将养猪从农作物生态循环圈中剥离开来,导致富营养化的污染威胁。大多数猪场出于交通方便和物流成本的考虑,普遍分布于城市近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养猪场已与周边城镇和居民日益接近连为一体,直接威胁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使得城市发展定期驱赶养殖场的现象十分普遍,规模化养猪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寻求经济、环保、
5、高效的环境污染处理模式,以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推动猪场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对于缓解规模化猪场环保压力,推动规模化养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构建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至少可以推出以下方面的环境保护政策或措施:1.总体原则 在发展养猪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避免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使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养猪产业发展,同时也不宜单纯强调保护环境而阻碍养猪产业的发展。2.合理布局 按照生态我国的总体要求,合理布局我国养猪区域,避免过度集中导致猪场粪污无法被环境消纳,同时也避免猪只过度集中引发疫病暴发和难以防控。3.科技支撑 集中全国环保、养殖相关科研力量,研发出
6、成本低、效率高和运行稳定的猪场污水处理模式、工艺和技术,在全国普遍推广,帮助猪场解决粪污处理难题,而不是单纯靠罚款、逼迁、关闭等行政手段,这些行政手段无法保障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生态养殖 生猪产业始终属于大农业的范畴,几千年来猪粪尿都是依赖农作物、树木等自然生态方式消纳,美国、欧洲等养猪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主要依靠农作物消纳。通过对猪场粪污的适度处理,再进行种养结合,开展生态养殖是比较可行的。三、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土资源养猪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对猪场建设用地有了相应的防疫、物流运输、面积等要求,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建设规模猪场已越来越难,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不仅是建设新猪场的
7、新址难找,现有的猪场已正面临关闭和搬迁的生存压力。养猪企业免税导致对地方政府没有财政贡献;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和大规模疫病流行,地方官员要负连带责任;国家支持养猪业的财政补贴,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按比例分摊;养猪场的污染物处理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及驻地老百姓与猪场间矛盾冲突,诸多原因导致猪场难有立足之地。随着散养户的不断退出,规模化猪场如果无法填补其空缺,生猪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空谈。国家如果能根据对未来猪肉消费需求和供给的科学预测,以及对散户养猪退出程度和退出速度的科学预测,合理引导养猪产业在全国科学布局,划出一定的土地资源作为生猪养殖区,才不至于出现猪肉供应不足导致猪价绑架CPI的现象。如果猪场缺
8、乏生存的空间,全国猪只饲养量越来越少,我们后代吃猪肉将面临很大的问题,这意味着剥夺了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四、有利于节约粮食资源快速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以及大量使用瘦肉型猪种,使得我国猪配合饲料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主,对饲料原粮的生产和供应带来压力。据马闯(2012)测算,2010年全国猪配合饲料加预混料和浓缩料折合的配合饲料当量,共计1.6亿1.7亿t;2010年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750万头,需配合饲料4750万t。用于商品肉猪的饲料量约为1.2亿t;按70%饲料用于出栏肉猪,则饲料量为8400万t,每头出栏肉猪的平均饲料量为125kg。
9、不同肉类单位蛋白质价格是有差别的,饲料的转化率也是不同的,作为猪肉最主要替代产品的禽类产品是利用粮食效率最高的。考虑到我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变化趋势,合理配置不同肉类的生产,能使粮食资源永续地支撑养猪产业的发展。要确保资源能永续支撑我国养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养猪生产水平,推动养猪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五、有利于保护品种资源养猪产业向商品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杜洛克、长白、大约克、汉普夏等洋品种为代表的瘦肉型猪种,经过几百年来的持续高度选育,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繁殖力强、产品整齐,适宜于商品化生产。为了提升养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0、,我国普遍利用这些高产瘦肉型猪种,甚至大量与地方猪种杂交,短期内无疑提升了生产效率,这在猪肉产品供不应求的年代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但优胜劣汰的结果使我国地方特色猪种资源遭到破坏。用高产品种代替低产品种,在不断强化选种过程中,就会使品种与基因趋向单一化,使养猪生产系统的复杂多元结构与品种单一化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与多样性,必然对单一化高产品种狭窄的适应性带来挑战;单一化产品与产品市场的多元性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一定在目前就体现出来。构建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不能将这些难题留给下一代,而需要我们这一代就要有战略眼光并着眼于长远考虑来解决问题。地方猪种并非一无是处,其高
11、繁殖力和优良肉质都是外来品种无法比拟的,法国、丹麦、PIC等国家和公司育种已利用过我们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地方猪种,有利于永续地支撑生猪产业的发展。六、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商品经济条件下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安全生产的责任和良心,从而出现了添加“瘦肉精”、抗生素超标甚至卖死猪肉等食品安全质量事故,这对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另外,由于缺乏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疫病防控方案,以及生猪的频繁调运,近几年屡次出现高致病性蓝耳病、腹泻等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疫情,已经导致了猪肉的短期供求失衡,加剧了猪肉价格的波动,甚至绑架了CPI,其影响健康养殖就是指以保护动物
12、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是不可小觑的。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生产为结果,生产过程对资源开发利用是良性的,对环境影响是有限的,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只有我国生猪产业能将健康养殖落到实处,不用霉变饲料,不添加违禁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科学防控疫病,按照国家法规、政策及进口国家(地区)的要求制定高标准的技术管理措施并严格实行,安全猪肉生产才有保障,也才能真正为消费者提供可以放心食用的“安全猪肉与猪肉制品”。不仅可持续地保证国民对动物蛋白的消费需求,也能提升我国猪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节 战略定位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定位和布局。研究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13、战略,实质是要通过系列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猪肉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要求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并且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从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一、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满足至少三个目标:1.保质保量的供给目标 保质意味着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对健康有利,消费者能放心食用;保量则是要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粮食、水、品种等资源,高效生产出一定的猪肉产品,妥善解决吃肉问题,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2.效益目标 我国养猪业从传统副业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意味着从业者(包括农户)必须追求效益为目标,否则
14、根本无法生存。少量的从业者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不佳,就会被优胜劣汰,逐步退出生猪产业,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土地和粮食资源限制、加上环保压力以及劳动力成本攀升导致整个产业成本上升,长期效益低下时,就会导致产业萎缩,影响其可持续发展。3.环境目标 生猪产业的粪污属于富营养污染物,不同于工业污染,处理得当还可以用做农作物和树木的肥料,关键是要纳入大的农业生态循环圈,通过生态模式进行消纳。生猪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上述目标应该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15、。二、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总结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三种可持续的模式:1.低投入可持续模式 实质就是将养猪作为家庭副业,用家庭剩余粮食和农副产品喂猪,猪粪尿则回归耕地、林地施肥,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这种养殖模式投入低,几乎没有人工成本,由于分散饲养,疫病防控成本也相当低。但是,这种养殖模式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肉食消费需求,与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模式相比处于劣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养殖模式是可持续的,要不然也不会延续至今。2.高效率可持续模式 实质就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主要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实施现代经营方式,实现生产的集约
16、化,追求规模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的高效率可持续养殖模式,大大提升了我国养猪生产效率和猪肉产量,对满足国民肉食消费需求贡献很大。但是,片面追求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遇到了土地资源、粮食资源紧缺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疫病防控难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技术支撑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纳入可持续发展思维,从战略的角度开展顶层设计,系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3.生态环保型可持续模式 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强调养猪生产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欧美养猪发达国家目前普遍采用这种养殖模式。通过立法,他们将养猪纳入到了农作物生产的大农业生态圈。我国也在尝试生态养猪模式,但往往由于农作物或林木难以配套而效果不理想。三、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位截至目前,我国仍以低投入模式和高效率模式为主,且高效率模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低投入模式则越来越少。按我国国情,短期内低投入模式被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