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真题

上传人:布鲁****店 文档编号:375789606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9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真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览收藏-关注 第十版依据考试大纲 总结命题规律辅导备考策略 历年考题详析梳理考试要点 总结核心知识筛选最新考点 拓展解题思路精编典型习题 积累备考经验全真模拟测试 预测考试趋势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考点课堂 素材精粹让学习为我们创造终生价值2021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高中)真题1.【单项选择题】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宫二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B.可以用浸有高锰酸钾(酸性)的硅藻土做水果保鲜剂C.可以焚烧废旧塑料以防止“白色污染”D.用含有重铬酸钾的仪器测试司机是否*利用了乙醇的氧化性2.【单项选择题】下列化学用

2、语使用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分子式 SiOB.原子核内有 8 个中子的氧原子:C.次氯酸的结构式:HOclD.醋酸的电离方程式:CH:COOH=CHCOO+H.3.【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siO2、CO2 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 NaOH 溶液反应。B.Na2O、Na2O2 组成元素相同,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相同。C.SO2、NO、CO2 都是大气污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D.HCl、HNO 都是强酸与氧化亚铁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4.【单项选择题】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往碳酸镁中加入稀盐酸:AB.浓碱溶液中加入铝片:BC.氯化钙与碳酸氢钾溶液混合:CD

3、.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溶液:D5.【单项选择题】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大量共存的是()。ABCD6.【单项选择题】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中的溶液通入中,预测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A.如上图所示B.如上图所示C.如上图所示D.如上图所示7.【单项选择题】五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 z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等于电子层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z 的氧化物可以做光导纤维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R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YxD.z、M、R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8.【单项选择题】“盐水动力”玩具车的电池以镁片、活性炭为电极,向极板上

4、滴加食盐水后电池便可工作,电池反应为 2Mg+0+2HL-O=2Mg(OHz。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镁片为正极B.食盐水为电解质溶液C.电池工作时镁片*被消耗D.电池工作时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9.【单项选择题】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关于该有机物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 C11H12O3B.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一定条件下,能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10.【单项选择题】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仅为 H2O、CLO-、NH4+、H+、N2、CL+六种微粒,其中 ClO-的物质的量随反应进行逐渐变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

5、还原剂是 CL-B.反应后溶液的酸性明显减弱C.消耗 1mol 还原剂转移 3mol 电子D.消耗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311.【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甲烷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所以的空间结构也是正四面体C.稀盐酸与锌反应产生氢气,所以稀硝酸与锌反应也产生氢气D.碳酸氢钙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钙,所以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也大于碳酸钠12.【单项选择题】下列属于描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是()。A.认识B.评价C.解释D.模仿13.【单项选择题】章节教学后的单元测试属于()。A.诊断性测试B.终结性测试C.选拔性测试D.形成性测试14.【单项选择题】化学教师常用“浮、熔、游、

6、响、红”五个字概括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这五个字体现了实验观察应该()。全面仔细准确形象A.B.C.D.15.【单项选择题】有机化学中,还原反应与加成反应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A.从属关系B.交叉关系C.对应关系D.重合关系16.【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演示教学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实验开始前,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B.实验结束后教师要里克服知学生结论C.实验可以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操作D.教师课前应该做演示实验17.【单项选择题】学生学习中采用了以氯气的性质的核心,将氯气的制法、检验、保存、用途等知识组织起来形成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策略,这种策略属于()。A.预测-联系策略B.多感官协同记忆策

7、略C.知识结构化策略D.先行组织者策略18.【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化学作业除了习题形式外,还可以采取实验报告等形式B.教师备课主要是备典型性例题和练习题,以提高教学效率C.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过程D.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19.【单项选择题】在中和滴定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再进行示范演示,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练习。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讨论法参观法A.B.C.D.20.【简答题】“电离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

8、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故该知识可应用概念同化策略进行学习。问题:(1)单主观题简述在电离平衡*中应用概念同化策略的主要环节。(2)单主观题简述学生实现概念同化策略的条件。21.【简答题】化学用语是化学*语言的一部分,化学用语有自身的学科规范要求。现有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问题:(1)单主观题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什么是离子方程式?(2)请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3)化学教学语言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22.【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完成任务。材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是: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

9、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材料二某版本高中教科书化学 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部分内容如下: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取电子难易的程度相差不大,所以在发生反应时,他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的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的结构。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的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氯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 0 价升到+1 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 0 价降低到-1 价,被还原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通过以上的分

10、析,我们认识到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元素价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移)电子的过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合价的相关知识。要求:1、请回答第 1 个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 2。2、主观题请完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方法过程(不少于 300 字)。23.【案例分析题】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对

11、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师:(投影)“活动探究 4”将 CoCl2 溶于浓盐酸中形成 CoCl42-,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 CoCl2,的盐酸溶液,用酒精灯微热其中的一支试管,比较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说明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学生:(分组做“活动探究 4实验)教师: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 1:加热的试管现象为:粉红色变为蓝色。教师:很好,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能得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 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教师:总结的很好,其他同学都*相同的结论了吗?学生:得到了(齐答)。教师板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12、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效果放热反应方向移动。(1)请结合上述案例评价该教师教学过程的优点。(2)请指出该案例中“活动探究 4”设计的不足之处和具体改进方法。(3)该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合适吗?请具体说明。24.【诊断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试题下述实验的试管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A.由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说明浓硝酸具有氧化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 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答案正确的考生为 50%。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本题的正确答案。(2)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正确或错误的原因。(3)指出本题的解题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