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练习检测-统编人教版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375769777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练习检测-统编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练习检测-统编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练习检测-统编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练习检测-统编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练习检测-统编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练习检测-统编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练习检测-统编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探究一地域文化考向1地域文化的含义及类型地域文化是不同区域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B地域文化具有不变性C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D地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答案B解析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地域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越大,地域文化越重要在一定的历

2、史发展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 B C D答案A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错误;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正确;地域文化的范围大小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错误;地域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正确。考向2地域文化的形成下图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34题。3图中传统民居特点形成与当地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下沉式窑院黄土土质黏重房屋高架风暴海啸多发墙厚窗小炎热干燥光照强顶尖坡陡冬季降雪量大A B C D答案D解析读图,下沉式窑院,主要与黄土具有直立性有关,错误;东南亚的水屋,房屋高架,气

3、候闷热潮湿,错误;北非碉堡式建筑墙厚窗小,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正确;北欧木屋顶尖坡陡,降雪量大,正确。故选D项。4图中传统民居建筑体现()A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B地域文化内向含蓄的特点C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D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扩散答案A解析图示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A项正确;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内向含蓄、创新与发展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扩散,排除B、C、D三项。探究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考向1地域文化与农业生产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56题。5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

4、然高度协调”的关键是()A提供水源的江河B受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C哈尼族的村寨D层层叠叠的梯田6哈尼族人村寨的选址,主要目的是()A对外交通便利 B避免洪涝灾害C获得清洁的水源 D观赏梯田美景答案5.B6.C解析读图可知,森林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是维持这一生态系统的关键,有利于获得清洁的水源;村寨建在半山腰上,交通不便。考向2地域文化与乡村建筑“一颗印”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建筑形式,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它由正房、耳房(正房两侧的小房子)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狭窄天井,俗称“一颗印”。下图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照片和速写。据此完成78题。7“一颗印”民居结构不具备的功能是()A

5、天井狭小有利于冬季防风保暖B房檐深入院落有利于雨天行走C布局紧凑,反映出当地用地紧张D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答案A解析房屋高,天井小,可挡住太阳光线照入,不具备冬季保暖的功能;房檐深入院落便于雨天穿行;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一颗印”民居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8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向内坡面面积,利于晾晒谷物B增加外墙高度和外侧屋顶坡度,利于防风防盗C与正房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更加美观D增加向内坡面面积,便于在雨季收集更多雨水答案B解析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

6、、防盗;坡面设计不适合晾晒谷物;美观不是内外坡不同设计的主要目的;安徽、云南等地降水较为丰富,没有必要收集雨水,内坡坡缓不利于收集雨水,利于雨天遮雨。探究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考向1地域文化与城镇布局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特克斯县城(下图)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据此完成911题。9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A河谷平坦,利于筑城B北依山地,森林茂密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D

7、背山面河,风景优美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建城,A项正确;森林茂密与风景优美有利于城市发展,但并不是城市早期选址建城的突出优势,排除B、D两项;地处西北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内河水运不便,C项错误。10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A民居的建筑特色 B城市路网特色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这里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说明城市道路网特色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对县城规划的影响,B项正确。11北京市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是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

8、是北京()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B气候相对湿润,城区被河流分割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大答案A解析北京是历史文化古都,深受历史及传统的封建皇权文化影响,城市布局呈棋盘方格布局,道路呈南北东西方向,因此北京城不能借鉴特克斯城的布局设计的原因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影响显著,故A项正确。考向2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读图,回答1213题。12以上两图建筑物差异主要体现在()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C地域组合 D建筑高度13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地域文化的差异答案12.B13.D解析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

9、面存在很大的差异。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它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米,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左图),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现在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已经涌进了城市,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宁愿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海草房了(右图)。(1)联系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出当地海草房的环境适应性。(2)分析海草房房屋后墙的墙壁上长满青苔的原因。(3)与红

10、砖红瓦的大瓦房相比,说明海草房被称为生态民居的原因。(4)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在悄然替代海草房,说出海草房衰落的原因。成果展示(1)山东沿海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海草房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不易发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顶及墙壁较厚,建筑材料保温隔热;多大风天气,海草房房顶层层压叠,用渔网覆盖,重物压制,防风效果好。(2)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房屋后墙海草房背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3)石块、海草等天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建筑草料废弃后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屋内冬暖夏凉,节约能源。(4)城镇化发展,年轻人离开村庄进入城镇;现代建筑技术的发

11、展和冲击;海草房建造技术的凋零;近海养殖业的发展,建筑海草房的海草资源减少;大瓦房明亮宽敞,居住舒适。2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古典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的审美旨趣。中国古典园林根据分布可划分为皇家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下面两图为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代表性景观。(1)两幅图中,属于皇家园林的代号是_,属于江南园林的代号是_。(2)指出北方皇家园

12、林和江南私家园林规模特点。(3)指出北方皇家园林建筑和江南私家园林色调的差异。(4)南北方园林在色调上的巨大反差,其用意的不同是什么?(5)我国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不同建筑风格,反映了什么思想?成果展示(1)甲乙(2)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规模宏大;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小巧。(3)北方皇家园林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江南私家园林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4)皇家园林显示皇权的尊荣,并与北方环境相适应;南方园林主要迎合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南方水乡和湿润的气候融为一体。(5)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地域文化1,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3,4,5,6,13地域文

13、化与城镇景观7,8,9,10,11,12,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读图,完成12题。1这是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影响文中“千脚落地式”房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答案A解析由材料“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可知,影响“千脚落地式”房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A项正确。2根据当地环境

14、推测,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可能是()A团聚状 B条带状C网状 D棋盘式答案B解析当地为山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可能是沿河谷分布的条带状,B项正确。开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多兴建于明末至民国时期,现存1 800多座,为多层建筑,墙体厚实坚固。更楼(下图)高耸挺立,视野开阔,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联系,是碉楼中数量较少的一种类型。据此完成34题。3除居住外,修建开平碉楼兼备的功能还有()A旅游和商业 B供水和通信C防洪和防匪 D防风和御浪答案C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洪涝多发,且历史上社会动荡。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和财富,修建碉楼居住,并起到防洪和防匪的作用。4更楼适宜建在()A村庄中央 B村口山岗C村后洼地 D水井附近答案B解析更楼的作用是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联系,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因此建在村口山岗上较合适。山西省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下图为乔家大院建筑景观。据此完成56题。5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 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C屋檐倾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