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兼 爱【素养目标】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重难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现代的中国,有“中国梦”,奔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秦时代的智者,也发挥着他们的智慧,畅想着一幅幅社会蓝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墨子的理想世界一起学习这篇《兼爱》。
2.墨子简介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3.墨子思想(1)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2)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3)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4)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4.《墨子》简介《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5.写作背景墨子生活在先秦那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二、初读感知(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ù)(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整体把握,疏通文意三)主要内容第一段:提出“圣人以治……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论点做了铺垫。
第二段:提出中心乱点“乱起不相爱”,并分类做具体阐述第三段: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第四段: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四)读懂文意第一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解释词语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以:把 ③焉:于是、才 ④则:就 ⑤攻:治疗 ⑥弗:否定判断词,不译文: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第二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察:考察 ②当:同“尝”,尝试 ③自爱:宾语前置句,“爱自”④亏:使受损失 ⑤利:使……受益 ⑥虽:即使 ⑦慈:慈爱 ⑧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⑨然:这样 ⑩室:家 ⑪身:指代自己 ⑫乱物:纷乱之事 译文: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
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第三段: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若使:假如 ②若:像 ③犹:还、仍然④恶施:怎么实行 ⑤亡:同“无” ⑥谁窃:宾语前置,“窃谁” ⑦有:同“又”译文: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第四段: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劝:鼓励 ②交相:互相③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译文: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三、研读思考1.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4.《兼爱》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①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墨子散文的风格,是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阐明他认为正大无失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由此而来的雄辩的气势和力量。
②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加以广泛论证,是后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5.你怎么看待“兼爱则治”的观点的?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6.艺术特点—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分析】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