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37576918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思、用法,以及文言句式。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论点与论据的逻辑关系,学习本文写作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培养忧患意识。教学重点:翻译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艺术技巧。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一、情境导入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温和地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

2、历史长河中前行。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二、 知人论世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

3、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情文并至;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纤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三、知识拓展“序”是一种文体,也叫作“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

4、“跋”,也叫作“后序”。两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序的分类:根据作序人的身份,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由作者本人撰写,他序由所请之人撰写;根据序适用的对象,有宴集序、赠序、史序之别。古人宴集,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称之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亲朋好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称之为“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在议论中抒发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了,表达政治见解或对所记之人与事的态度,称之为“史序”,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四、解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

5、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五、 识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

6、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这一背景,我们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

7、就已经了解了。北宋外交上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五代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发的动荡时期。 在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八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后唐-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 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史彦琼

8、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最终,庄宗死于乱箭之中。六、知识点归纳(一)古今异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

9、、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8、抑本其成败之迹古:抑或,或者,还是 今:压制(二) 、一词多义1、归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2、告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具告以事(告诉)告之于帝(禀告)3、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4、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5、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

10、,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多么)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7、而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8、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而皆背晋以归梁相当于“而”,表顺接盛以锦囊用,介词9、与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与尔三矢

11、给,动词(三)、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泣下沾襟下:掉下2、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3、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4、名词作状语负而前驱前:向前仓皇东出东:向东一夫夜呼夜::在夜里乱者四应四:在四面5、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6、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至于誓天断发使断(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

12、者,也”此三者,吾遗恨也“也”式A、梁,吾仇也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无标志式燕王,吾所立2、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倒装句定语后置其意气之盛介词结构后置A、盛以锦囊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而告以成功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4、省略句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5、.固定句式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任务探究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13、提示:(用文中的原句来说)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文章以“呜呼”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岂非人事哉!”一叹一问,奠定了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盛衰由于人事”。并给出最有力的证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恭恭敬敬任务探究二:受矢:藏 请矢:告 盛 负 驱纳矢:凯旋任务探究三时间人物年龄人物经历908年23岁丧父,被告以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13年28岁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1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即帝位,是为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迁都洛阳926年41岁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一) 结合课下注释,梳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任务探究四文章是如何步步深入总结庄宗得失天下历史教训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文章开头第一、二段“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第四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其”,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例证法。文章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